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课例

(2022-08-26 22:19:01)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杨品湘

一、教学内容:高三语文 当代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朗诵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学会用有感情的朗诵表达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结构美、音乐美。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课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将独创的把歌唱的技巧运用于诗歌朗诵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读诗变为“唱”诗,将课本上无声的诗句化为富于感染力的有声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幕打出以太阳喷薄欲出的黎明为背景的标题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上七节课,辛不辛苦?(生答:辛苦)想不想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答:想)好,下面我们师生就一起努力,使这堂课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纪,要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全面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能钻会研,还要有过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曾为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机辩能力所倾倒,也为朱鎔基总理在不久前的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口才所折服。要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就必须能说善辩。诗歌朗诵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朗诵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们从呀呀学语时外婆教我们“床前明月光”起到“数风流人物”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歌已成了我们的好朋友,可能有的同学笔记本上也诗朋满座,诗意盎然。现在,我请问同学们,“诗”原本是一个单音词,扩展为双音词时为什么是“诗歌”而不是“诗舞”、“诗画”?……(生答:因为在中国古代,“歌”就是“诗”,“诗”就是“歌”,“诗”与“歌”密不可分。)好!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请同学们与我一起循着时光隧道,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那说不清是否幸福的童年,一起来吟诵我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儿歌:(屏幕上徐徐推出“老板,我要碗米粉,少放点辣椒,多放点卤水。”字样)

先请同学们用普通话把它朗诵一遍,(生朗诵)同学们看出它与歌的关系了吗?(生摇头)其实,我们如果用桂林方言来读它,你就会发现它自然蕴含了“歌”的韵律:(打出乐谱,老师有节奏地“唱”出这首诗)

    0 3      | 3            3 |

老  板,   我  要 碗   米   粉,     少  放  

  1 |  0 1          |

辣  椒, 多  放 点    卤  水 。

(全体同学、所有听课老师及评委听了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既然“诗”与“歌”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好,我们现在就来尝试将歌唱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诗歌朗诵上,让高水平的诗歌朗诵变得像唱流行歌曲一样有趣而容易。

(二)、初读(屏幕打出以彩霞满天的红日为背景的标题图)

要朗诵好一首诗,最重要的是感情的投入,现在我们就以屏幕上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句诗来抒情,请同学们以现在的心境来朗诵一下这句诗……(由于各人心境不同而感情基调各异)下面我们统一心境来朗诵这句诗:假如我们身在去年7月13日的莫斯科亲耳听到萨马兰奇说出“北京”的时候,假如我们身处去年10月7日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也请用这一句诗来表达我们彼时彼境的心情……(朗诵得热烈、兴奋、激动)又假如我们是吉鸿昌,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是闻一多,在写作《七子之歌》的时候;再用这一诗句来抒发我们的感受……(朗诵得悲伤、沉痛、低缓)同一诗句,由于感情基调不同,都可以朗诵出不同的风格,可见感情基调在朗诵中的重要性。好,现在我们就来定下本首诗各诗节的感情基调:

第一节(屏幕打出背景灰暗的“破旧的老水车”图)引导学生结合图案找出诗中体现感情基调的词语“破旧”、“疲惫”、“干瘪”等,定下“低沉、轻缓”的感情基调。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这节诗。

第二节(屏幕打出“飞天”图)学生很快在诗中找出“贫困”“悲哀”等词,定下“依然沉重、低缓”的基调。请第二小组的同学朗诵这一节诗。

第三节(屏幕打出“胚芽”、“起跑线”“黎明”图)学生们很快定下“从低沉轻缓转而为深情热烈”的基调。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

第四节(屏幕打出“彩霞满天的红日”图)引导学生定下“由深情渐次达于高潮”的基调。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这节诗。

(三)、范读

刚才同学们的朗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需要作一些艺术加工。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范读这首诗。(教师范读。放配乐录音,屏幕随着朗诵的深入依次出现“破旧的老水车”、“纤夫”、“飞天”、“雪被下的胚芽”、“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彩霞满天的红日”等与诗境意象相吻合的图案)(由于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茂,因而偌大的课堂鸦雀无声。朗诵毕,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四)、引读

刚才我的范读之所以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是因为我在相当多的地方将歌唱的技巧运用到了朗诵之上,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运用这些技巧:

1、气声的运用。现代的流行歌曲大量使用气声的技巧,如《妹妹找哥泪花流》:“当年抓丁哥出走,背井离乡争自由,争自由……”(老师示范演唱)这首诗的朗诵也可以克隆这种气声的方法,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前两节的结束句“祖国啊”等。气声的运用就更能突出对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的沉痛思考。

2、连音的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就运用了这种连音。请大家一起唱《国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同学们合唱,老师指挥)这首诗类似连音运用的地方如4连音“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6连音“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等。连音的运用更突出祖国的“痛苦”之深与“希望”的渺茫。

3、颤音的运用。(老师演唱《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天如火来水似银哪……”)歌中“水似银”的:“银”就运用了颤音。这首诗运用颤音的地方如:“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等。颤音的运用成倍地增加了这种“悲”与“痛”。

4、换气的运用。请同学们合唱《中学时代》:“……啊!中学时代,黄金时代,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上团徽走向未来!”(学生唱,老师指挥)这首诗朗诵换气的运用如“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等。这一换气的运用,让我们似乎听到祖国母亲沉重的喘息声。

5、一气呵成的节奏。(老师演唱《酒干倘卖无》:“……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让我再和你一起唱”)这首诗一气呵成的节奏有“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等。一气呵成的节奏使诗人献身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刚才我们分别学习了各种歌唱技巧在诗歌朗诵中的运用,下边请同学们把它连贯起来朗诵(放配乐录音)。

(五)、小结

刚才同学们的朗诵比先前的朗诵有了很大的飞跃,很多同学自觉地运用了歌唱的技巧,只要同学们能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没准你就能成为龙永图第二,甚至可能赶上总理朱鎔基!

(六)、迁移训练

诗文朗诵的“绝招”我已经传授给同学们了,同学们可能也很想试试自己已经到了怎样的境界,好,现在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诗,请将刚才所学到的歌唱技巧运用到这首诗的朗诵上。

假如我是一只鸟(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通过启发,学生很快就能克隆歌唱技巧到这首诗歌的朗诵上。如“嘶哑”一词可用“气声”;“悲愤”的“悲”、“泪水”的“泪”可用颤音;“无比温柔的”可用5连音等。如果学生还能创造性地说出其他地方也运用了各种歌唱巧也都给予肯定,只要能言之成理)

【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大比武由于我大胆创新,激趣求异,充分张扬教与学的个性,活化教材,大、小语文的结合也很默契,因而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效果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这次教学大比武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大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也不例外。将歌唱的技巧引入诗歌朗诵可以说是我的独创。传统的诗歌教学只注重内容结构,即使重视朗诵的老师也只使用一般的朗读方法教学,这就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利用“歌”与“诗”的血肉联系,发挥施教者在歌唱和朗诵方面的特长,将歌唱的技巧引入诗歌朗诵,这种独特的创新给了施教者和全体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施教者可充分利用自己在歌唱和诗歌朗诵方面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而这又恰恰是程式化的录音材料难以比拟的);学生也可将自己最拿手的歌唱的绝活用到学习上,师生都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这种创新还给同学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没想到自己的课余爱好也能在课堂上大显身手!

这次课的成功还体现在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上。训练好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等于给他们安上另一只与扎实的笔上功夫相对应的有力的翅膀,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激烈竞争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展翅高飞。

注重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是这次课的又一成功之处。本次课所用的材料不管是方言儿歌的运用,还是《国歌》、《中学时代》等歌唱材料的运用,都非常切合学生实际,将社会生活知识(大语文)与课堂教学(小语文)有机地结合,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全新领域。

【教学评析】(恭城中学  李庭斌  王  峰)

本课例教学理念新,教法独到,目标到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学生参与积极,教学效果显著,实为一节高质量的创新课例。独特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歌唱技巧运用于诗歌朗读,把读诗巧变为“唱诗”,让学生学会用“技巧”朗诵而表达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结构美、音乐美,从而实现了德育、智育、美育等目标。朗诵练习贯穿始终且形式灵活多样:开头有用儿歌的“引子读”,继而有理清感情基调的“初读”(分个人、小组、全班试读),中间有教师的“范读”和授法的“引读”,最后的迁移训练的朗读。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素质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所展现的多幅画面,做到了少而精,能与诗境意象相吻合,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施教者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歌唱、朗诵、演讲等方面的特长,巧妙而自然地运用歌曲中的典例指导学生练习诗歌的朗诵,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艺术效果。教师用于引入课题的儿歌,讲每种“技巧”时所示唱的歌曲,无不妙趣横生,吸引力极大,感染力极强,很好地体现了激趣、导思、授法的教学艺术。教师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宏亮圆润的语音,引人入胜的范读,稳重自如的教态,无不展现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的风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