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文:教学生涯的三境界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陈敬文(曾用笔名陈航、昵称撼城),中学高级教师,福州市特色教师、特级后备人选,福建省首批小学数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现任平潭县实验小学校长,全国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平潭县小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多项课题研究获省、市级表彰,一项获全国一等奖,撰写论文总结、教科研报告1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或参与编写教材或学术论著5次共15本,教科研成果入选由中央教科所等三家主编的《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成果概览》一书中。目前,正专注于“动态生成与跟进策略”、“评课实效性研究”。
成长故事:教学生涯的三境界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格言。我来到世上,所为的大事是什么?少年时代,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将军。也许是命运的按排,或许为老天的捉弄,我走上了教育之路。起初,我以鲁迅的人生三种境界“生存、温饱、发展”为追求,却为三兄残失未能满足孟子“人生有三大至乐”而一改初衷做起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的梦想来……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977年7月,乡村小学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教学设备甚是简陋,但我却自得其乐,因为它给了我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传道授业解惑,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让我倍添自豪感,生命因为教学而平添了异样的光亮。
然而,没有反省的自得是肤浅的。正当我仍旧沉浸于没有足够依凭的快乐当中,一件小事让我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下洋小学有一个学生叫陈由华,小小个头,很老实,听课挺认真。但作业都是“×”,考试门门挂“红灯”。一天上完数学课,他拿着课本跑到我眼前:“老师,我今天才听得最明白,你看,是不是这样做……”我豁然开朗,平时,他一本正经地听课都是似懂非懂,为完成作业他硬着头皮瞎写,为表示学习态度好,他毫无头绪地埋头苦干,私下辅导他时,也是不懂装懂一个劲地点头。那天,我用的教学方法是刚从《福建教育》上学来的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原来,教学方法不同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我猛然悟出:如果不致力于提升自己,只能让自己走进教育的死胡同。于是我下定决心潜心学习、运用、研究教学法,改变了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和学生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进行尝试练习中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突出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鲜明的特征。记得我在教学"百分数"时,出了一道"一种商品在物价上涨时提高10%,后来物价下跌时又降价10%,现在的价钱和原来的价钱是否一样?"的应用题,按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模式教学,我进行着教学流程,当进行到“尝试解题”时,陈由华学生答对了。我抓住契机,请他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他振振有词的说:原物价和涨后的物价不同,标准量不同,所以同样乘以10%,所得的价格并不一样……在这里两年,我教了两年的毕业班数学,生活过得还充实。每当“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每当“满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时,我都会追忆着这段经历,反思着“老师,我今天才听得最明白……”话语,我心中悠然而生: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多么关键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是多么举足轻重的啊!今天小有成就,跟这段经历不无关系啊!陈由华学生的前后变化扭转了我的教学旅程……
1983年,我从长乐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县实验小学任教,涉足音乐、语文、少先队教育、德育及思品教学,成了“大杂烩”老师,但杂而不乱,万变不离其宗,繁重的教学任务,众多的校内外活动,既没有影响我继续学习的愿望,也没有耽误我学习教育理论,削弱我致力教学改革的劲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勤耕默耘地劳作。通过在职学习,我先后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和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在学习中,我也不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1990年,我第一次斗胆向《福建教育》投稿,不想竟被幸运地采用了。从此以后,我一有自己的想法就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虚心请教同行前辈,不断生成,着力提升理论境界,陆续撰写了一些论文和经验总结。写总结、撰论文,与其说是原理的蓄积、方法的储备、系统的审视,不如说是学习的积淀、实践的反思、崇尚文化的感受。正因为这样,才有遇事稳健的心境,审时度势的方略,求实创新的态势,细处着眼、系统谋划的胸襟……
衣带渐宽终不悔
当教育本身的苦与乐、学生的天真与可爱,犹如一本好书的情节渐渐地把我吸引住时,教育便成了一种需求和动力,驱使我废寝忘食,排除充满物欲的世俗,沉浸于辛苦的劳作中。
天从人愿,好事成双。1991年冬,正当我沉浸在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之时,经过多方努力,“转行”通知也下来了。新单位的“诱惑”,学校为难;熟人鼓励,同行羡慕;学生挽留,雨露沾衣……我一时踌躇不决。猛然间,林鑫老师、杨婉珍老师、吴正和老校长、高名奎局长的影像在我的脑中逐一闪过,一个个前辈长者语重心长的教诲在耳畔回响,他们的信任、他们的期许,让我顿时汗颜。不能再迟疑了,我果断地放弃了“改行”机会,继续着教育的旅程。
1993年的冬天,福州麦顶小学的宋校长带着一批骨干教师来我校支教,因为学生时代的嗜好和教过数学的缘故,我参加了数学组听课、评课活动。麦顶小学老师的献课精彩极了,对我们老师上的课也挺客气:结构严谨,很重视“双基”,但太传统些。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实践和麦顶小学的老师会有一定的差距呢?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还是教法的偏差?我苦思良久,终于悟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别的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一样也能够做到,再不能循着旧例毫无创新意识了。当天晚上,我翻箱倒柜,把1980年以来的《福建教育》全部整理出来,将有关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文章全部摘录下来,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尝试教学法》的精神实质,第二天写了一封长信给邱学华老师。一周后,我收到了邱学华老师的回信和他寄来的《尝试教学法》。于是,利用这些资料,我开培训班、上示范课、举行研讨课,全校性的尝试教学法推广全面铺开了。
1995年8月,我在博览国内外教育科研现状的基础上,在邱学华、陈笑晴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设立了《尝试教学与学法培养》课题研究,把尝试教学法与学法指导放置于统一体中进行有机整合,推出十个子课题,进行既有面上研究又有纵深探索。课题研究开题容易,过程探究着实困难。回想起来,自己也不知道是如何在坑坑洼洼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不知几回在岔道上坚定路标,更不知几次在困境中挣扎与挺立。1996年10月,一年级实施“新教材”,县里按常规安排我校举行“新教材、新教法”研讨会,经过集体备课,老师们都认同我的思路——用新近研究的教学模式推出研究课,并在研讨会上举行《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讲座。研究课在征求有关领导与教研员意见时出现了分歧,“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尝试教学法只适合在初高中”、“面向全县开课,保守一些好”等观点占了上风,“怎么办?”执教老师开始打退堂鼓了。我这人有一股拗劲,看准的就一定要闯下去。在我的坚持下,研究课按原来的思路在多次试教的基础上,依然在“研讨会”上面向全县隆重推出。结果,好评如潮。身居海岛,教育思想偏于保守,说来也不奇怪,与“世”隔绝,怎知“琼楼玉宇”、“今夕是何年”。教育经费不足,冷却了多少人奋发进取的热情;阻碍了多少良师“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专业发展之路。回头望坎坷来路,庆幸的是,我一路颠簸着奔闯而来。
乐在灯火阑珊处
20多年苦苦思索的问题、探索的知识,蓦然从理论与实践中跳出,从不断的学习中走来,原来教育的真谛就在自己的眼前,在活生生的学生中,在艰辛的教育过程中,在滴水成溪、江河成海的积累中。
琐碎的事务,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抑止我倾心教研的热情。一天上午,我参加完数学组教研活动后,正想着刚才老师教研时畅所欲言的情境,突发一个念头,今天数学课还没听,何不来个“推门听课”?不知不觉已到了四6班的门口,刚想敲门,陈惠钦老师已跳着一只脚开门来了。我顿觉一股暖流涌向心头——原来,陈老师前些日子上班时,不小心脚骨折了,才休息几天,就瞒着学校坚持到班上课。然后,我迅速地步入教室,扶着她,叫她在前排的一个空位上坐上来,回过头,望着陈老师刚抄完的一个例题,忙对她说:来,我替你上课。接着,我就按照自己的灵感与学生悟性,一节课在轻松、愉快、师生和睦对话、交流的情境中完成了。下课了,我面带微笑企盼陈老师和她的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料他们却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异口同声说:“欢迎陈校长继续给我们上课!”事后,我与陈老师交流这节课感受时,陈老师说:“陈校长,你没看书,甚至例题还没看清,怎么那么娴熟,一下子便进入角色,非常精彩!学生很喜欢你上课。什么时候再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对她说:我一走进四年级,“教学进度”就知道了。最近,我正在设计“四段综合型”教学模式,今天课堂“动态情势”,有利我规避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实现了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的境界。课堂上之所以异常活跃,跟你平时的教学有很大关系。你看,今天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了许多不同解法,并且对不同解法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对有的解法提出了质疑,如果没有平时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要实现这种境界,那是不可能的。当然,课堂上应坚持:“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也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一路走下去……”的原则,这就是我常说的“动态生成”。
1998年12月,我晋升为“小中高”,我觉得自己很惬意,平常人们常说我是“工作狂”、“教育谜”,对此我只好予以缄默……孜孜不倦地追求,矢志不渝地奋进是我内心需求。追求需要不断确立新的境界,奋进必须不停地学习、领悟与反思。
随着《尝试学与学法培养》课题研究的结题并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之后,我又致力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尝试创新》课题研究、配合“创新教育”的小学数学“创新策略”探索、新课改的“动态生成与跟进策略”研究……
平时忙里偷闲,常一头扎进工作室里,将自己的教育案例,讲座稿进行整理,把自己的论文、经验总结、教育随笔加以演绎、整合,又将此时的思想与彼时的理念作了对照与比较……于是,一个个教育思想就在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中得到提炼。把师生已有知识、.经历、经验,活动作为“原型”,通过筛选整合,提取优质的“教育因素”,实施“原型启发”;采用“了解原型,模拟原型,运用原型,发展原型”四步曲来完成教育目的的“原型启发”观;提出尝试有利发展、发展促进创新,“发展”是条件,“尝试”是载体,“创新”为目标,坚持立足“基础性”,把握“整体性”,锁定“合作性”,激活“自主性”,保证“持续性”五条原则的“尝试创新”观;倡导突出针对性、自主性、有效性,营造关注学生、彰显个性、引导体验、激活过程、整合多元等五种境界,促进师生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的“人文化评价观”……“四段综合型”、“三段八步”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摸式亦在不断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中不断积淀。这一个个教育观点,这一宗宗教学特色,无疑极大地充实了我的教学生命,让我虽然尝尽艰辛,却也甘之若饴。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从教20几年,从默默耕耘的无名小卒到现在的终尝教育的甘甜,我真正地体验了王国维老先生所说的人生的三种境界,这由苦到乐的教学旅程,由涩到甜的心路经历,非亲历其境不能品尝其味。倾我所有的热情,永不放弃,我期待着迈入更加自由的快乐境界!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