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哲学思考

(2022-08-08 13:22:23)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评价

分类: 教学研究

林珑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索包括学业成绩在内的全面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发展状况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哲学思考

2002年12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中应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提供更多的学生成长信息,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纪录成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全面推行反映学生状况的过程性评价。”教育部在2006年2月15--17日召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研讨会”,标志着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

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着手实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下,本文力图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思考教育的目标,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2.对“素质”的理解

“素质”一词,原本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或者说是由人的身体、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人格特征。

在教育界,较早对素质定义做出详细说明的是孙喜亭教授,他认为素质含义有:“1.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的特点。2.素质还指一个事物的主要成分的质量,就人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德智体几个基本方面的质量。”这一定义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对素质的定义作的引申。

3.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

综合素质评价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生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通知要求17个国家级实验区认真组织新课程实施一轮后的首次中考与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改变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普通高中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二、理论基础

本文的思考主要是建立在教育是为了培养完善的人这个理论基础上的。

1.康德的培养“完人”的教育思想

康德提出培养“完全的人”即“完人”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认知领域的“纯粹理性”、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和情感领域的“判断力”{审美理性)等各种潜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它们关涉人主观世界的三个主要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分别是“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从而把人培养成“有人格的人”、“完全的人”。

康德的“完人”教育思想强调通过教育使人从愚昧、盲从和奴性中解放出来,服从理性的判断,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自由,这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巨大意义。

2.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的论述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个体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第二,指人的才能、志趣和审美能力的多向度发展,这里包括人的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向度发展。第三,是指共产主义崇高品德的发展。马克思以系统论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人,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比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造就人的本性方面更为重要,所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在其发展上必须具备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品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理论给我们以启示,教育应该更加深切关注人的整体,使之和谐的发展,从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3.培养“完善的人”的教育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人要排除令人苦恼的矛盾:他不能容忍过度的紧张;他努力追求理智上的融贯性;他所寻求的快乐不是机械地满足欲望,而是具体地实现他的潜能和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命运是协调一致的想法,总之,把自己视为一个完善的人”。因此,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完善的人,“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不同的责任”。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该报告提出,教育应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探讨这个话题,从康德提出的培养“完人”的教育思想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培养“完善的人”的教育思想,都是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阶级立场对这个话题做出的理论上的思考与分析。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对“培养怎么样的人”这个话题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理解与分析。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分别从培养社会化的人(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和培养生活化的人,即追求理性生活(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和追求艺术生活(运动与健康和审美与表现)这两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评价维度。

三、培养社会化的人----维持现有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将社会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教育的目的,至少能培养学生做一个适于现代生活的人。…”“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

社会要维持现在的文化、生活,就必须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按社会规范行事。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这不仅是个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1.人的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这一过程对于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自我观念的完善,以及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存在物;同时,人又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存在物。要成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就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等都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以其渗透力浸染人的身心,并直接支配和制约着人的成长,从而使人的一切言行举止最终都能够打上深刻的社会烙印。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的培养正是基于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将社会既定的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更好地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而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

2.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不断融入并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在促进了人的发展同时也将促进社会结构的完善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完善。

社会要正常运行,人与人交往要顺利进行,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正是社会化的过程把各种规范灌输给儿童,使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彬彬有礼的公民。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要维持并维系现存的生活,就必须发挥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这不仅是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将道德品德,公民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其实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个体,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培养生活化的人----追求理想的生活

大教育家斯宾塞曾明确指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追求理性、艺术的生活,使学生拥有理性的头脑,健康的体魄的同时,也拥有能真正体验美,感受美的心灵。1.追求理性的牛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教育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但是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它还有促进人发展的功能。然而,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现代教育更多的是去顺应社会的发展,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曲解了教育的本来意义,认为教育仅仅是作为个体将来重要的谋生手段或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工具,因此学校教育也就越来越重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全面发展人的功能。理性,是教育活动所应追求的目标,追求理性的生活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要培养人理性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意识,表达能力,倾听习惯,评价能力等等。它不再是要求学生去追求标准化的评价制度,不再是鼓励学生对知识盲目的记忆和再现,它提出了培养学生追求理性生活的能力,从如何做好一个社会的公民到如何发展个人适应社会和学习的能力等方面诠释了教育目标。2.追求艺术的生活所谓的艺术生活并不是要求大家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要求大家都要有艺术的精神,所谓的艺术精神就是发现美、追求美的精神。

人不仅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力求活着,而且要力求有意义地活着,追求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追求幸福的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使个体的生活艺术化。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说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们的“心灵转向”,就是要通过“教育力”将人们的精神或灵魂从“低处”引向“高处”,从“黑暗”引向“光明”,从“丑恶”引向“美好”,从“意见”世界引向“理念”世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教育引导人们不断追求艺术生活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多地关注生存能力,其结果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发生了疑问,人们徘徊在幸福生活的门口,困惑地寻找幸福的入口。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应该担负起这个任务,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并培养人们具备表现美的能力,从而找到幸福的生活,艺术的生活,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青少年的升学或职业竞争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人们发现生活美,感受生活美的能力,唤醒个体追求幸福、追求艺术生活的能力。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审美与表现的评价维度,指出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这是对以往只重视唯一标;隹的评价模式的一种进步,它更加关注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活的质量,是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到提高人反思生活意义能力的一种转变。

综合素质评价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方面提出了六个评价指标,正是基于培养完善的人这个哲学基础上的。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评价体系全面涵盖了人的各方面发展及其发展的潜能,但这是在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一个实践尝试,一个对学生评价改革的破冰之旅,它表明我们的评价制度正在朝着培养“完善的人”这个方向努力。

(枫叶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