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孟祥英
高中语文新课标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富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文化观。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心态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教材的文化性追求以及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方法等维度对此加以探讨和阐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了其新鲜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观。在多元文化共场、碰撞、交融的语境下,对其要义加以梳理、探究与整合,将有益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第一、文化心态由保守走向开放。 百年来的文化论争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倾向,即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这两种文化观各执一端,其偏颇显而易见。在文化纷呈的新世纪,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木组成部分.保持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是语文教育与世界教育保持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基于此,普通高中新课标旗帜鲜明地高扬了这样两种文化理念: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扬弃是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呈现出多样性、异质性的特点。
“ 多元文化 ”
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世界各国的文化。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二是指民族文化。全世界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第二,突破了传统的 “ 教师优势文化 ” 凸显了学生的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成人本位的文化,是 “ 儿童缺席 ” 的文化。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的身份存在着被过分尊崇、神化的倾向,教师始终被看作是 “ 代圣人立言 ” 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拥有者,是文化的唯一传播者,而学生则被看成是接受文化的死的容器,对文化没有任何的解释权与发言权。因而,本该充满生命活力与文化意蕴的教育过程被异化成一种单纯的 “ 文化搬运 ” 或 “ 文化复制 ” 的过程。
在当今开放的文化语境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学理论高扬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对文化进行学习、传播、探究与创造的权利。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 “ 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 注意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文字现象,思考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文化问题,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 ” 这些表述闪耀着新的思想光芒,它不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确认,而且从时代的特点出发,肯定了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教育文化学、人类学把人称之为 “ 文化的物种 ” ,是 “ 智慧的动物 ” 。那么,就语文教育而言,学生同样也是处于特定文化境域中的一种文化存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他们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儒染,而且有些学生对于当代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要在教师之上。因此, “ 师授生受 ” 的传统师生关系将会被无情地颠覆,后喻文化将不再雄霸一方,取而代之的是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相回并存,也就是既有教师向学生传播文化的传统方式,也有师生之间互相传播文化以及学生向教师进行文化传播的现代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融合可以说是促成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标不仅注重引导学生 “
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 ,而且鼓励学生 “ 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 ”
,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指出:学生不仅是文化传播者,而且是文化建设者、文化创造者。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存在方式,引导学生
“ 学会创造 ”
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高中语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敏锐嗅觉和深切洞察力,鼓励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做出各种文化探究和个性化诠释,究其本质,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薄重,是对其文化
第三,语文教材由凸显思想性回追求生命意蕴与文化内涵。
教材问题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凸显工具性和思想性,强调语文教育的技能训练和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功能。随着
文化作为教材的母休决定了教材的文化品性。在现代教育新理念的烛照下,高中新课标所设计的五个选修课程中,其中的 “ 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 “ 文化论著研读 ” 这三个系列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对文化的关注。同时,在新的编写理念的指导下,课标新教材突出了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更加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语文教材成了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智慧的发展平台。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教材应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展现的舞台,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的生命流转,以及一幕幕亮丽的文化景观。《诗经》里流淌出的是远古先人浓烈而炽热的爱情吟唱;《论语》里有着儒家智慧的闪光;唐诗中呈现的是绚烂多姿的文化景致;《红楼梦》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集锦,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神、美学之光。同时,沈从文笔下描绘出的是纯净美丽的湘西的民风民俗民画;泰戈尔诗中有着风光旖旎、奇妙无比的印度风情;舒婷在《致橡树》里呐喊出的是闪烁着时代光泽的爱情宣言;阿来的《尘埃落定》凝聚的是浓郁而神秘的藏族风情与藏族文化;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乡中展现的是当代文化视野下都市青年心灵的苦闷与躁动 …… 语文教材就应为学生提供与传统文化对话、与多元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这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胸襟,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人格。
第四,文化研究方法注重感情性与探究性的整合。使学生 “
占有文化 ”
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便是给予,工具理性是其本质。这造成的弊端是: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活力与灵性,文本的文化意蕴被无情漠视,学生的文化悟性被残酷消磨。后现代课程观的代表小威廉姆
汉语是文化特性很强的一种语言,词汇和词组系统蕴涵的民族文化非常深厚。传统语文教育在遵循汉语文文字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如诵读、涵泳、体味、积累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感悟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主体的生命体验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开拓学生的精神文化空间。基于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附录中建议学生诵读先秦散文、唐宋散文、《诗经》、楚辞、唐诗、唐宋词、白话诗文等,使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屏障与古人对话,在品味语言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实现人.类文明的精神火种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个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也是一个文化世界,人类在这个多元世界中生存、繁衍与发展。作为文化存在的学生只探究是高中生的天性,同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更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鼓励学生
“ 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 ” , “ 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 , “
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 ”
;同时,在选修课程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