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表达技巧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王玉强
《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指出:要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分析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精读时,要引导学生在体会思想内涵、感悟揣摩语言的同时,体味表达方式与技巧的妙处。如何引导学生解读阅读材料中的表达技巧的用法?
一、利用教材学习技法,触类旁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习课本中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表达技巧的方法。教师要通过学习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努力解决表达技巧鉴赏的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要借助教材中的有不少事例,加深对表达技巧的理解,学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
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我不是个好儿子》)
手指吮了一下。 (《荷花淀》)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再别康桥》)
乔治·桑是一种思想。 (《悼念乔治.桑》)
人们渐生狂妄,乃至发展到“人类至上”的程度,活像普希金笔下的那个渔妇。 (《敬畏自然》)
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雷雨》)
这些表达技巧的运用,有些是炼字方面的,有些是修辞方面的,有些也因文体而不同。“击”与“翔”是通过动词表达其激越、自由的一面;“就是”强调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运用虚词强化;“吮”是动作表现心理;“夕阳中的新娘”比喻一种灿烂、柔美的心境;“思想”喻指乔治·桑对人类精神、思想等理性的贡献;“渔妇”喻指贪得无厌而最后两手空空;“凭”使用了双关,表现欲言又止,迅速转化,展现出了主人公的酸苦心理。
二、依据文本,揣摩技法的意义与作用
1、炼字的妙用
炼字,是古人的一种写作方法,就是思考用词的妙处。一般指动词的使用、叠词的使用,以及名词用作动词、通感(如听觉使用到嗅觉)的使用等等。
如高考题冯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中运用了这样几个动词,鉴赏这几个词语的妙处:
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
这类的语言鉴赏题,请注意两点:一是切入的角度;二是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的分析。“投射”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有突显的效果,形象地描绘了夕阳带着斑斑驳驳的光和影射在书架上所形成的投影般的景象。“穿”写出了对黑暗的穿透力,通过纤细的光束穿过笔丛的缝隙来描写夕照,表现了夕照的力度。“挪”写出了夕阳缓慢而坚韧移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在日落的最后时刻,夕阳沿着书架一格一格缓慢移动的状态。
可见,真正把炼字的神韵写出来,一是抓住词语本身的含义;二是依据文本内容概括全句的含义。
2、比喻的喻意
如高考题梁遇春的《泪与笑》中有这样几句话: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人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一种窄长的旗子)。”
本段写了人的傻笑、赔笑、苦笑,并剖析了心灵下的无奈。试问:划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很明显,用了比喻(暗喻)的手法。此句的含义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降幡”是承认自己失败的表现。
比喻,是散文类文学作品常用的表达技巧,要解释理解其内涵,必须依据文本内容,并结合具体情景去表达。
3、衬托(反衬、对比)的品赏
如高考题宗璞的散文《报秋》,写了玉簪花,其中又写了另一种花: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作者写种太阳花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在这里,实际上是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太阳花很好种却种不活,而玉簪花无人管,却有旺盛的生命力,用太阳花来衬托罢了。
如高考题石评梅《痛哭和珍》一文中,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这样写自己的:
“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哪里?”试问:作者这样写自己,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了刘和珍的高大,写了自己的渺小,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这也用了衬托手法。
4、描写的蕴味
描写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还可细分为白描、细节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所有描写都是为人物、为主题服务的。
如高考题孙犁的散文《老家》中有一段文字: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作者回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仔细分析可知,这段文字用了白描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或叫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怀的氛围。
如高考题黄秋耘的散文《行吟阁遐想》中,也有一段环境描写。
“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西岸,积水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了一番。”试问:这段描写文字有何特征?作用是什么?
这段短句,突出了环境的秀美和宁静,其作用是:以秀美的山河烘托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5、人称的变化
根据亲疏而称谓不同,人称一般分第一、二、三人称:我、你、他。在行文过程中有时人称会有所变化。
如高考题鲍昌的散文《长城》,是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由是人们发现: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句都使用了第二人称;句则在行文中转用了第三人称“它”。试问:作者主要运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有何好处?第句在行文中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仔细分析,人称运用的不同,其感情表达也是不同的。上文中运用第二人称“你”的作用有二:一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二是便于抒发情感。至于在行文中人称转化了,则是由于特殊情况所至。如句,出现了“它”,这是承接上文“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对长城的抒怀。
在丰子恺《杨柳》一文中,作者都用第三人称称牡丹,但有一段文字却改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原文是这样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丽与牡丹不同,与别的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但我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距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筑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而杨柳则是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
在这里,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6、句子的承上启下
文章中有些关键语句,所起的作用特别大,有的深化了主题,有的引领下文,有的承上而启下。
如人教版教材《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一下子引出下文内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呼之欲出。
如高考题朱增泉的《文赤壁》一文,中间有一段文字:“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此句在行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起了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情。
类似这样的句子,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如《沁园春·长沙》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领起下文,承上而启下;再如《拿来主义》“所以,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也是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