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叙事角度

标签:
语文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全知叙事参与叙事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主要人物叙事次要人物叙事
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角度的特点,就在于“全知”: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角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参与叙事
例文:
清晨,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想道。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狐狸急忙跑到那棵树下卧下来,脸向上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昂起头闭上眼,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啊!她已经上了我的圈套。”狐狸简直有些欣喜若狂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狡猾地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参与叙事的角度,就是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的。由于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比全知叙事更接近于实际生活;同时也连贯、富于条理,因为所有事件的发生,所有的人物都是用一个价值标准去看待、衡量的。
客观叙事
客观的叙事角度,虽然也使用第三人称,却很像摄影机,作者完全处于画面之外,只写出所见所闻,而不写他未见未闻的事。这使作者与他的故事之间的距离拉大,读者必须自己最大限度地来理解故事。海明威的许多短篇都是采用这种叙事角度。
例文:
清晨,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飞过。“啊,我真想吃那块奶酪。”狐狸悄悄地说。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时,狐狸跑到那棵树下卧下来,脸向上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昂起头来,闭上眼睛,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开口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对乌鸦说:“谢谢你,乌鸦小姐。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好像很得意,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小结
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是故事之外的人讲(叙述)故事,通常使用代词她、她或他们。作者可以全知、参与或者客观地讲述。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时,故事是由故事里的某一个人物讲述的。这使故事显得真实,好像某人正在给你讲故事;同时也使故事更令人信服,于是就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
第一人称叙事可以造成戏讽、幽默等效果。如故事通过一双“幼小的眼睛”看到,与从一个傻子的嘴里讲出,都是第三人称叙事难以做到的。
弊端是,不能有效地描写人物心理;同时叙事人必须活到故事的最后,否则故事就会让人难以置信。
主要或次要人物叙事
例文:
清晨,我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块奶酪。我是一个很聪明的狐狸,所以我决定把那块奶酪弄到手。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我就在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我冲着它说:“乌鸦小姐,早晨好!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我想,这下行了吧。然而乌鸦拍拍翅膀挺挺胸脯。“哦,”我心里暗暗地高兴。“它是想让我再恭维它几句吧。”于是我继续说:“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愚蠢的乌鸦昂起头来,闭上眼睛,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当然它一开口唱歌,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落到我跟前。“谢谢你,乌鸦小姐。”我讽刺地说。“为表达对你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我很得意,把那块奶酪吃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拔腿就走。
如果用故事里的次要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结果就是:
一天清晨,我衔着一块奶酪在天空上飞过的时候,看见一只狐狸。当我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时,狐狸便在这棵树下坐下来,扬起头来冲我喊:“乌鸦小姐,早晨好!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我知道人们都很赞赏狐狸的聪明。因此我听了狐狸的这番甜言蜜语非常高兴,于是我拍拍翅膀,挺挺胸。狐狸接着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能给我唱支歌吗,美人儿?”我想审美能力这么高的动物,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很合理的。我应该答应它的要求。于是,我挺起胸,闭上眼,张开口唱起来。
你可以想象会带来怎样的结果。除我之外谁都会想到奶酪将从我的嘴里掉出来,落到树下的狐狸跟前。我恐惧地望着狐狸把奶酪吃得干干净净,然后那只狡猾的狐狸又说了些什么忠告我的话——千万不要听信那些献媚的人。它说得有些道理。可它对我唱的歌却一个字也没有说,它喜不喜欢我唱的歌呢?
观察者叙事
如同第三人称叙事,观察者(报导者)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可以使故事完全客观——叙事者只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加评论,不加解释。这就产生一种戏剧性效果,叙事节奏也比故事里的人物讲述慢得多。
例文:
一天清晨,我看见一只乌鸦从空中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它被一只狐狸发现了。我这个对动物本性很敏感的观察者,就马上记录下狐狸与乌鸦之间所发生的事。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那只狐狸也在那棵树下坐下来,仰面朝天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那只乌鸦拍拍翅膀,挺挺胸。狐狸接着说:“你长得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毫不犹豫地挺起胸脯,抬起头,闭上眼睛放声唱了起来。它一开口,奶酪便从它的嘴里掉了出来,落到狐狸跟前。狐狸咧开大嘴直笑。我听见它说:“谢谢你,乌鸦小姐。为感谢你的奶酪,我要给你一个忠告: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说完之后,我见它把奶酪吃得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小结
第一人称叙事角用人称代词“我”讲述故事。叙事人可以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还可以是故事的旁观者。
三、叙事角度的转换
在某些作品里,叙事角度有时被更换。如: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摸样,跟着也来坐下。
(《水浒传》第九回)
《水浒传》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此例中“看时”开始,则是李小二眼中所见,很生动地表现了他满腹狐疑的心理,制造了一种特殊紧张的气氛。是由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转为第三人称参与叙事。再如鲁迅的《祝福》。
“写什么→怎样写”是作家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写”则令读者大伤脑筋。任何一篇或一部小说都有自己的叙事角,就如任何一篇或一部小说都有“叙述”、“描写”一样。作家想采用什么样的叙事角是技巧问题,采用这样的叙事角要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效果,则是创作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