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一片书声琅琅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就是一扇窗口,一个显示器,一面镜子。“语文是读出来的”,熟读才能深思,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妙不可言的作用,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下面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巧妙设境
触景生情,睹物思怀是人之常情。特定的情境,场景会激发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无穷的潜能,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想读,愿意读,喜欢读,乐意读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要会巧妙地创设一种情景,意境,让孩子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读好课文。
1、导语激趣,吸引朗读
教师富有感情色彩,声情并茂的导语可以渲染气氛,熏陶孩子们的情感,将他们带入一种意境。当然,文章类型不同,教师要用不同风格的导语,例如:
此外,我觉得还可以用设疑、假设、反诘的导语,吸引孩子进入和文章感情基调相关的意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读好课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引入情境
图片是课文中某些重点内容的具体再现,它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教师若能利用好书上这些现成的教学资源,也会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当然,要是能借助多媒体的图片教学,则更好了。
借助图片引入情境更适合于低年级教学,低年级的课文中,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如:《瀑布》《春风》等。适时的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带孩子们进入意境,体会朗读的情感,就会收到好的朗读效果,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配乐朗读,身临其境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种浓郁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小学语文的课文类型不一,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适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引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使之进入一种意境,那么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情感深沉的文章可配上伤感低沉的音乐;优美景色描写的可配上舒缓轻快的音乐;抒情强烈的可配上激昂深情的音乐......在执教《可爱的中国》,朗读第2.3段的时侯,在引导读的基础上,我播放了一段国歌的插曲,激昂的音乐马上就激起了同学们的深情,在雄壮的旋律中他们个个情绪激昂,豪情满怀的读了起来......看来课文内容已经完全理解了。
可见音乐在朗读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二、经典示范
范读是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一个法宝,老师们必须充分认识范读的重要,牢固树立“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的理念。课文中有些地方必须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很好理解课文内容,而这时教师的范读就可以营造气氛,带动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本身的朗读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研究好朗读,从而给学生做好朗读技巧上的示范指导。当然,无论是录音范读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范读的时机,在范读中教会学生处理好文本的重音、停顿、节奏,恰当地运用适合的语速、语调、音色等来读好课文。对于一些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文,老师可在一开始就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片段,老师可以选准恰当的时机范读。
三、有效点拨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曾指出,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关键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朗读指导中若能从重点词、句、段,情感,背景,技巧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那么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大有益处。所以朗读指导绝不能孤立的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从而使学生在读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把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1、重点句段,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句子很经典,很有韵味,含义深刻。如:课文中那些语言丰富,用词准确贴切,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传神,精妙的句子;人物外貌、神态、对话、心理、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意义深刻的句段等,都是教师花大力气重点引导读的对象。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段,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反复指导朗读。例如:在教学《可爱的中国》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读第四段及其中的重点句。我这样引导点拨:“方志敏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想象祖国的未来的呢?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然后我和学生用接读的方式来读,并让他们从老师的读中去体会,学生很容易就从老师的神情和语气中体会到了(怀着对未来的自信和期待)。他们又很快的从文中找出了关键的两句话“朋友!我坚信到那时......”“这么光荣的一天,绝不在......我可以这样自信,朋友!”我接着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读出那种自信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同学们满怀豪情又读了一遍,看着他们自信的表情,听着他们自信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已经体会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2、品字析词,细微动情。
理解课文时,抓住句段中的重点字、词,仔细品味,不仅可以提高对词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我站在铁索桥上》一课,我引导学生读第二节时,抓住关键词“强渡”“高举”“迎着”“冒着”“攀着”启发学生从这几个词中去体会,去多读几遍,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学生能够联系历史,想到当年红军英勇奋战的激烈战斗场面。我紧接着问:“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战斗的激烈呢?”同学们有的说用悲壮的语气,有的说应该读的激昂一些,还有的说应该重读这几个动词,我就让他们带着这样悲壮、激昂的情绪再一次重读这几个词去体会一下,同学们一次比一次读的投入,不仅读出了情感,而且读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不尽的遐想。
总之,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可以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对语言的理解更深、更全面,还朗读一个原滋原味。
四、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又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小组读、个别读、个人自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师生接读、同桌对读、开火车轮流读、比赛读等形式,为每个孩子提供朗读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读比赛。当然,不同的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的不到位时,宜用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层次,理清段落大意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但一节课内要尽可能的多留些时间让学生练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的选择好每一个环节读的形式,让他们各尽所能,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比赛朗读和表演朗读的有效指导:
1、比赛朗读,提高水平
比赛读更具有挑战性,对于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朗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想读。若能巧妙灵活的运用,会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可以采用个人赛、男女赛、小组赛、师生赛等。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要多次朗读的课文。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老师和学生赛
2、表演,使朗读更加生动传神
借助表演,即演课本剧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它更富于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情趣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印象,更能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欲望。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趣味性较强的文章,特别是低年级的童话故事。如:《一片树叶》、《狮子和兔子》、《小马过河》等。当然高年级也有,例如教学《花脸》一课,“表演花脸”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上台表演,抓文中重点的词句,模仿作者演花脸时的动作、神态、语言,通过生动、形象、逼真的表演,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演花脸时的那种高兴、兴奋、喜悦、得意洋洋的心情,再朗读时,就读的很到位。有趣的表演让他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自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宽容评价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个性化阅读。因此,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的进行评价,而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去限制学生“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来衡量一个学生读的“好”与“不好”,更不能过分的强求,严厉的指责和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不同的情况下,应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的很好”,“棒极了”,“你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听得出你已经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层次,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的很好”,“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当然也不能一味的表扬,对于有些学生确实读的不好,要明确指出,给予指导和鼓励。可以用幽默的评价来调节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智慧,让他们在愉悦的教育中得以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并要有效的指导,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