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

(2022-05-25 18:11:3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也许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所以如果言及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艺术,第一步必须谈到教材阅读的艺术。

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材阅读,指的是对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阅读,是对中学语文课文的阅读。一般来说,从课堂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阅读应涉及如下层面的内容:全套特色,文体线条,单册内容,单元组合,单篇细节,知能训练,知识集纳,练习风格,量化指标,教学标高。特殊地说,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一、理读

理读要求一个“细”字,它解决“进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精华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以便做到教学时心中有底。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对每一册教材,对每一学年的教材,对每一个学段的教材,也理应做这样的整理工作。

从理读的操作来看,理读有两个层面:

一是专家阅读层面,是那些做教材分析工作的专家所进行的工作,他们用科学研究的思路,用理性分析的方法,编织出细致严密的教材分析提纲,对教材进行彻底的层次繁多的清理式阅读,对某一册教材的分析,甚至要细化到最长的课文有多少字、最短的课文有多少字。全册共有多少字的程度。对于这样的理读,一般的教师不大可能去做,但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理读的角度,学到一些整理、分析的方法。

二是教师阅读的层面,是教师为了理解教材、设计教学而进行的有目的的阅读整理工作。它带有较为浓厚的教师个人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的色彩,实用而不拘泥于某种模式,有一定的理性而又在阅读方向上显得灵活多姿。

从阅读的对象来看,理读也有两个层面:一是“质量”层面,就是将课文中需要教学的内容清理出来,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饱满。二是“标高”层面,就是对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全单元教材的朗读训练、词句理解训练、段落理解训练、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法训练、思维训练等等内容进行训练标高(主要理读单元教学要求与课后练习设计)的研究。

作为教师阅读层面的理读来讲,主要是微观的,但也有宏观的,重点表现在对单篇课文的理解上。它极有助于我们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极有助于我们提炼课文的精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现代课文的例子——对《回忆我的母亲》的语言理读。

1、字形字音

2、四字词语

东挪西借  独立支持  饮食起居  饱尝艰苦

3、近义词组

悲痛  惨痛  沉痛  哀痛

悲痛  悲哀  悲惨

勤劳  勤苦

回忆  记忆

劳动  劳碌  劳作

家境  家庭

贫苦  贫穷

照顾  周济

贫苦  艰苦  穷苦  勤苦

管理  管束

和蔼  和睦

支撑  支持

反感  反抗  反对

期望  希望

情况  情景

慰勉  鼓励

事情  事务  事实  事业

4、特别句式——“还”字句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人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这些句子,由于“还”字的作用,给人一种递进之感,满含着一种褒扬之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戴之情。

5、规范段式

(1)总分式事实支撑段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于,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下辍劳作,尤喜纺棉。”

(2)多层次抒情段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请再看一个文言课文的例子——对《口技》的语言理读。

1、字音认读

2、用法特别的词

善口技者  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  一桌一椅  拍而呜之

3、表示时间的词

4、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词

会(适逢)下(落下) 施(设置、安放) 哗(声大而杂) 亦(也) 舒(放松松弛)曳(拉) 叱(大声呵斥) 几(几乎,差不多) 色(脸色)

5、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但(只) 觉(醒) 是(此,这) 毕(全,都) 目(看) 意(心情) 少(稍微)虽(即使) 名(说出) 股(大腿)走(跑)

6、一词多义

妙: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满坐宾客

起: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

7、近义词

群响毕绝一众妙毕备

满坐寂然一群响毕绝

变色离席一满坐寂然

大啼一百千儿哭

一时齐发一百千齐作

中间……之声一又夹……求救声

撤屏视之一侧目

惊觉欠伸一既而儿醒

8、叠音词

9、可用成语印证的词

大(大张旗鼓)  闻(充耳不闻) 满(满城风雨) 毕(原形毕露)目(一目了然)指(了如指掌) 色(不动声色) 名(莫名其妙,不可名状) 欲(欲罢不能) 走(走马观花)

10、段式理解——正面细腻描写,侧面尽力烘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即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一篇课文,经过这样的探寻与罗列,便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增加了厚度与深度,便展开了丰富的知识层面,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便产生了一个个玲珑美妙、令人珍爱的小小世界。

教学中常常需要用到我们理读课文的“成果”,我们可以艺术地将所需要的内容“剪贴”到教学之中;而理读课文时也常常会引发我们教学设计的灵感,那迸溅的火花有时能成全一节好课。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热爱生命。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于是课堂上就诞生了一个美妙的教学细节。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对初中全套教材进行理读,对教学该是多么有益的帮助!

二、类读

类读,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宇,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标高的掌握和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

类读就是连类而读,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这种读法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使教师手中占有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

类读是科学的阅读积累。在教育上,失去“类读”式的积累,就失缺了高素质人才的出现。

类读可以是建立在理读基础之上的操作稍稍复杂的阅读,这时的操作技巧是将理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不管怎么操作,运用这种阅读方法都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

类读可以在一篇课文中进行,也可以在若干篇课文中进行;只要是有语言材料的地方,大概都可以积聚一定的“板块”。

类读就是让教师把教材读“厚”,其目的是为了把教材教“薄”——一因为语言表达的规律、语言的精华多从“类读”这种模式的积聚资料式的科学分析式的阅读中产生。而且,善于类读的教师,往往是教学论文发表率较高的教师。

类读视点众多、题材广泛、层次复叠、角度多样。如,可以积累关键性的基础知识,可以积累训练用的阅读材料,可以编织写作指导的训练材料,可以组合大量不同角度的语言学习材料等等,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课后练习的分类统计来了解教材的训练意图与训练标高。

下面我们来看关于“类读的作用”的几个例子:

帮助我们科学地掌握教学的“量”与教学的标高

如果我们对下列类别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探究,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境界:

找出全套教材中1000个左右的生字和300个左右的难字。整理出全套教材中2000个左右的二字常用雅词。清理出全套教材中700至800个成语和四字词语。选出教材中50个以上的常用句式。选出教材中的20个以上的常用段式。选出教材中的若干种精美的表达形式。确定对100个左右的课内现代文精段进行阅读训练。重点教学60——80个文言实词。重点教学10——15个文言虚词。落实对30-40个双音节文言词的词义的理解。确定对30个左右课内文言文精段进行阅读训练。落实全套教材中课内现代文、文言文的20000字左右的背诵量。找到100个左右的实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积累板块。训练10种左右的语文学法。

帮助我们积聚雅词、美句、精段等语言材料

如第一册至第三册中的“写花美句”:

桃树、否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昧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不同的红,不同的黄,以及洁白,浅紫,颜色绚丽;繁复新巧的,纤薄单弱的,式样各出新裁,各色各式的花朵在园中铺展开一片锦绣。

花儿们……慢慢地舒展着花瓣,从一个个小小的红苞开成一朵朵鲜丽的花。她们彼此学习着怎样斜倚在枝头,怎样颤动着花蕊,怎样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清雅的、浓郁的。幽甜的芳香,给世界更添几分优美。

白丁香正在半开,满树如同洒了微霜。……微风一过,摇动着她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幽香。

阳光照着,蜜蜂儿蝴蝶儿,绕着花枝上下飞舞,一片绚烂的花的颜色,真叫人眼花缘乱,忍不住赞赏生命的浓艳。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像这样的美句板块,我们能从教材中进行足够数量的聚集。

帮助我们发现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

如“扩展式描写句”:

以下每一句子都可大致分为两个层次,都是前略而后详,都是前面简明而后面生动,都是前面有一个中心词(点示出人、景或物),后面便围绕这个中心词进行描写。——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式:由于鲜明的层次性,它表达的节奏舒缓而自由,于从容不迫之中表现出细腻,在初步的展现之后再缓缓撩开人、景、物的面纱。请看: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伤心崖是夏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帮助我们编织写作借鉴材料

如:

1.文章的开头,应当多考虑写这样的句子

直接入题句。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直接入情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直接入景句。如: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直接入境句。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

直接入事句。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直接入物句。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直接入论句。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直接写人句、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帅蔡芸芝先生。

2.文章的结尾,可以多写有这样表达作用的句子

有余味。如: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有情感。如: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有含义。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有意境。如: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有情趣。如:但是,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妈妈摸摸我的脸说,可是我要孙子呀。

有警策。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有文采。如: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有照应。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项、一抚尺而已……

像以上这样的一类一类的知识板块,只要你有耐性去聚集,就会层出不穷,就会美不胜收,教材在你的面前,就像神话中的聚宝盆。

那么,类读是不是对课堂阅读教学有用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当你巧妙地将一个小类的知识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你的“积累”这时就变成了艺术。

有实例为证:

在笔者的《满井游记》的教学之中,同学们找出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美词,并进行了四字写景美词的回忆比赛。回忆比赛的结果是,师生整理出了这样一个类别:

课文有40余个有运用价值的四字写景美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