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议论文写作应避免的误区

标签:
语文作文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葛维春
(一)论(观)点不正确,不合情理
作文“议论”的是“理”。这个“理”要符合人们认识的实际,生活的实际,要有科学性。这个“理”本身就得正确,“站”得住,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否则,就很难使人相信。
例1:“抛开规定看道德”
德是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本身就是一种“规定”。抛开“规定”,这道德怎么看?所以说这个论点自身就不符合实际。论起来,自是南辕北辙,越扯越远。
例2:“因为你在痛苦时还会想到,我并不是最痛苦的那一个。一个人,成就的事业越大,他所面对的痛苦也就是会越大。”
作者的本意是谈在你痛苦时,你应想到还有比你更痛苦的人,这样,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痛苦其实并算不了什么,从而能减轻痛苦的感受。这个提法不错。可是后面一句,将事业的大小与痛苦的大小说成正比关系,这就值得推敲了。显然的是,事业与痛苦,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正比关系。
(二)观点和材料脱节
观点需要材料(论据)来论证,材料为证明论点而来。有人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说:观点要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显然,这么讲比较形象。在实际的议论文写作中,观点不能从材料中来,也就是说材料不能证明论点的情形,不少。也可以这么讲的就是:观点和材料脱节是议论文写作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例3:“罗马教会的十字架上绑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底下熊熊烈火无情吞噬着他的躯体。但他大声喊道:‘火可以将我烧死,但不能毁灭真理。后人会了解我的价值!’这位老者就是为真理献出生命的天文学家布鲁诺。历史早已验证了这位老人的话。他经历痛苦取得的价值是使真理在世上永生。”
确乎,布鲁诺被火烧死是一种“痛苦”,可是,这种痛苦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能说明愚味的可怕,在于说明人类认识真理的不易,而不在于说明“使真理在世上永生”。
例4:“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师把一张地图从一本书上撕下并撕成碎片,让他不听话的儿子重新拼好。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儿子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其原因是他的儿子拼的不是地图本身,而是地图背面人的照片。因此有了他儿子这样的一句话:我想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这个故事给予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只有学会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你周围的一切。”
就材料本身而言,与“启示”中“改变”相关的内容也就仅儿子改变拼图方法这一点,可从这一点上就能得到如此的“启示”吗?不能。要想得到启示,那就得把故事进行重新叙述。
(三)没有引申材料
在失败的议论文写作中,还可以经常见到的一种就是“材料+论点”或“论点+材料”式的简单“拼盘制作”,材料是材料,论点是论点,两者就摆在那,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只字不提。
事实上,对于作为论据的材料而言,不仅要叙述,更要引申,要“引出”材料与论据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议论说理的目的。
例5.“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生活。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峰,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人们的好干部孔繁森……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这一段里,就只是说了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而对他们怎样用善良的心对待生活只字不讲。而这些内容,无疑才是论证论点最需要的。
(四)材料之间不协调
很多学生写作文,不列提纲,想到哪写到哪,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想起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例子就用,字数不够再想一个,直至凑够800字,这样很容易造成例证的不协调。例如,在论证“爱”的时候,先举一个林黛玉的例子,说明爱有社会性,然后举一个李清照的例子,说明爱对一个女人的重要性,再举一个国家领导人在汶川地震时流泪的例子说明什么时人间的大爱,虽然这些例子能说明作者要说明的观点,但这三个人放在一块却是不协调的,虽然时政人物和古代人物并列符合从古至今的原则,范围也比较大,但是,也有亵渎领袖的嫌疑。二者,林黛玉是文学人物而李清照是历史人物,一真一假,也不协调;再者,林黛玉是清朝才出现的人物,放在第一,顺序也不协调。所以,举例子的时候,一定要全盘考虑,列一个提纲,看是不是协调。一般来说,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文学人物放在一起,时政人物放在一起才比较协调。
(五)材料陈旧,缺少时代气息
《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而我们的中学生写作使用例证的时候最喜欢用二苏(苏武、苏东坡)、三李(李煜、李白、李清照),把这些材料当作万金油,万能材料,什么文章都能用,明显“为文艺而文艺”,缺少时代气息和实用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敢于对时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选自《中学新课标作文教程·成长作文》(高考卷)葛维春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