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而有创新地教语文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罗树庚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取得真经;八仙一路向东,找到了蓬莱仙境;毛泽东主席率领工农红军,一路北上,找到了解放中国的道路;总设计师邓小平南下改革开放,在南海边画了个圈,贫困的国土变成了彩色的画卷。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老师不就是唐僧、八仙、主席、总设计师吗?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郭学萍老师的“创意写作”,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
得意不忘言
新课程改革实施初期,我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种“得意忘言”的现象。即只重视学生的感悟、理解,只重视“人文性”,偏重内容分析,情感体悟,而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是对“工具性”重视不够,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语用”方面重视不够。
看到这一现象,我想,语文学习难道感悟感悟、分析分析就可以了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语文课堂,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能提高吗?困惑促使我学习。我在阅读《教学论》《语感论》等论著中,吕叔湘先生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如何反复实践,如何做到“君子动口又动手”呢?我想到了随文练笔。后来,我和我们学校的全体语文老师一起,前后经过三四年的时间,我们把人教版小学一至十二册的教材,每篇课文都设计了几个随文练笔。或者积累优秀语段,或者进行句式训练,或者进行仿写、续写。每篇课文学完之后,都要腾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动笔练习。初步形成了重习得,重实践,重自悟的教学风格。形成了批注式阅读、随文练笔式的课堂教学特色。我们的这项课题研究成果还荣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成果一等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篇小古文《伯牙绝弦》。很多人觉得,这类小古文,学生能理解并背诵下来就已经不错了。像这样的课文,有必要安排随文练笔吗?我对这一观点不置可否。我说,先别忙着讨论可不可以,我们先去试一试,看看学生的表现。课上,当学生熟读成诵,入情入境之后,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写话练习:如果你是那个日思夜想,希望有人真正听懂你琴声的伯牙,意外幸会如此懂你的钟子期,你是怎样的心情,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能不能感叹感叹。并且要求学生,如果你在感叹中,也能仿照课文,用古人的话语方式,就更好了。几分钟之后,学生们写出的话语,让我和老师们都大吃一惊。
生1:昔我往矣,世无知音,今我来此,已遇知音。此乃天意也,吾等不可有意为之。不如,我二人结为布衣之交。
生2: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哪!几番苦苦等待,吾等终觅得知音也!尔即为吾等之知音也!
生3:众里寻汝千百度,今日终相逢,实属不易啊!妙哉,汝竟听懂吾之心,可谓吾之知音焉!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指出:“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随文练笔是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随文练笔也让阅读教学走出了“得意忘言”的窠臼。
因文而异教语文
谈起这个话题,还得从一次听课说起。一次,有位老师执教《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学生问:“老师,鹬的嘴不是被蚌夹住了吗,它怎么会说话呢?”面对学生的这一提问,老师竟然没有预设,还组织学生在课堂里展开讨论,费了好多时间。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吗?《鹬蚌相争》是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往往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起来。在寓言故事中石头会说话,小草会思考,都是很正常的事。因此,鹬的嘴被蚌夹住会说话也很正常。
问题出在哪儿呢?没有文体意识。无论是诗歌、童话,还是记叙文、说明文,都采用相似的教学策略,结果就出现了上面这样尴尬的场面,结果就有了“千课一面”的现象。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同样,教学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如果执教者有文体意识,备课时能考虑到《鹬蚌相争》体裁特点,我相信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老师一定能巧妙地“借题发挥”告之学生什么是寓言故事。顺势就把寓言故事这种文体带出来了。
谈起这个话题,我想起了自己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的故事。《桥》这篇课文有那么一段时间,被许多人口诛笔伐,有专家认为文章假、大、空。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汉冷冷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就没人再喊了?怎么让小孩子理解“退党”?看到这样的评论,听到这样的质疑,我为文章作者谈歌先生叫屈,我为编者鸣不平。
《桥》是谈歌先生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小说用简练的语言,跌宕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描述,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在洪水面前,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只有短短的600来字,却有27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来渲染紧张的气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第一个特色。本文的第二个特色是构思新颖别致,巧设悬念,我们读到结尾处,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结尾处解开悬念后即戛然而止。这让人既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十二册课本中入选的惟一一篇作为精读课文来对待的微型小说。它就好比把《杨氏之子》入编教材,让小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把《为人民服务》入编教材,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那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微型小说,让学生和微型小说照个面,对这种文体有个大概了解,为初中、高中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个基础。后来,我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执教《桥》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品读洪水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环境衬托对表现人物的好处;通过文章短句、短语,体会典型人物的形象;通过讨论交流,体会文章巧设悬念的妙处。
独具匠心的目标设定,另类的教学设计,引发了广泛的研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教材是我们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既然是材料,我们就要有“物尽其用”的思想。如果是木材,就用它来做家具;如果是璞玉,就用它来打磨珠宝饰品;如果是食材,就用它来烹饪佳肴……怎么才能让一篇篇课文“物尽其用”?因文而异是一个不二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加大了对文体特点的关注。在第一二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复述叙事性作品。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更是明确指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些表述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关注文体特点是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与举措。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
用课程引领发展
在许多老师观念中有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专家的事,是课程顶层设计者的事。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舞台。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受益,让自己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价值、体味教育幸福。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凭借课文研发课程。譬如,我们学习了以劳苦人民为写作对象的《锄禾》一诗,完全可以带出《悯农》二首、《伤田家》《蚕妇》《陶者》等一组古诗。让学生在诵读这一组以劳苦百姓为描写对象的古诗中,感受到诗人对穷苦百姓的同情与怜悯,也能体悟到这一类古诗表达、语言上的特色。2001年开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课程自主权,教师有了课程设置的“自留地”,给我们一线实施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你可以研发个性化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技能特长。下面我就以《春日说柳》来说说我是如何开发微课程的。
春天到了,杨柳吐绿,带来了春的气息。柳是春的使者,柳是诗的精灵,柳是美的象征,柳是善的代言,柳是韧的化身。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我领着孩子们简单了解“为什么说柳是春的使者、美的象征、善的代言、韧的化身?”然后把重点放在了“柳是诗的精灵”上。我们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路下来,话离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咏春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喜悦“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述哀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从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中,体味折柳送别;从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歌咏春光美好;从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体悟生活哲理。
有了课程意识,俯首拾捡皆学问。数字可入诗,植物亦有情,月儿阴晴圆缺皆诗意。《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学校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有三个:学生、教师与方案。方案是什么?方案,就是课程。每位老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
实践出真知,一步一个脚印,这些或深或浅的脚印就像海边各式各样的贝壳。它们散落在金色的沙滩上,一颗有一颗的美丽,一颗有一颗的故事。无数色彩斑斓的贝壳,给教育这片金色沙滩增添了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