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

(2022-05-09 19:48:1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特点的制约。

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

语文教学改革忧思录

“创新”并不是可以完全抛弃传统而构筑的一个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无法推倒重来,而必须有一个融入民族、扎根本土的被转化吸纳的过程。如果只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就不可避免地会以偏纠偏而矫枉过正,或因“水土不服”而难以存活。

当“舶来品”一齐拥来时,如果只是一窝蜂地“拿来”,或者半懂不懂地照搬,很容易使我们忽视了曾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并且足以朴实地反映出母语教学本色本真的那些传统的教学行为。甚至视这些本来是应该承传的宝贵经验为“陈旧落后”而自觉不自觉地予以抛弃。“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内容工具,似乎还有可借镜于他国先例的地方,特有国文,非有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还是中国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最值得我们阅读和研究。这应当是不争的事实。

语文教学传统的心在哪里

在堪称“传统经验”的这笔巨大财富中,最应当引起我们阅读和思索的便是深刻地体现了汉字、汉语特征,反映了汉字、汉语基本学习规律的经验。择其要者而言,如:

——注重识字。“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得到的是全方位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获得和谐的发展,这不仅是智育的开窍,也是德育的熏陶和美育的陶冶,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汉字的文化品格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本于诵读。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读书百遍,经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有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体察涵泳。王力先生说过“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所谓“人治”,讲究的就是直觉感悟,追求韵味和精神。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同样具有极大的意合性而富于意蕴之美,涵泳也就成了与此相关的语文教学重要的传统经验。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就把“涵泳”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曾国藩:“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谕纪泽》)。这是强调读诗文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唯,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因此,强调“涵泳”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完全符合汉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经验。这对于当下克服语文教学尚盛行讲解分析,而忽略学生自主涵泳体悟的痼疾,是很具针对性的。

——重视习练。“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从“学而自习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堪称古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传递着“多读多写”这一重在习练的朴实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孤立地看,“多读多写”似乎已不合“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其实却非常符合中国语文的学习规律,即不强调从学习语法修辞等这些相关语言规律的知识入手,而从多多接触直接的言语作品去熏陶感悟。尤其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更不是要教孩子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谈论和研究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言语的能力。能力不可能只从听讲中获得,必须通过亲历的习练和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只有在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舍此别无他途。

语文教学传统经验搜读

古代语文教学传统经验并不独立存在,而是散落于许多论教说学、讲经辩道乃至诗词歌赋、散骈文章之中,恰如无数星斗散落于苍穹。

首先,当然是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的著述之中。

第二,在蒙学教材和教法的研究著述中,许多学者有着更多、更集中的对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梳理和开拓。蒙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儿童认识相当多的字;一本《千字文》能从南北朝流行一千四五百年至清末,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这里就不能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读读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你会感受到汉字文化的芬芳,对今天的识字教学大有裨益。翻阅崔学古的《幼训》,你会觉得对于儿童识、读、写的指导不无高见。

另外,在我国古代不少诗词作品中,也蕴藏了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信息。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源头活水”来比喻读书、做学问要“通而不塞”,不断补充新知,使见识通达,头脑清新,简直是诗化的“朱子读书法”。宋人陆象山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更是直言“涵泳”的语文教学方法,提倡在细读微吟、潜心会文中品味意会。

最后,我们还不可忽视了散见于古代“文论”、“诗话”中的一些语文教学见地。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有一段话:“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南怀瑾先生在接受一次访谈时曾说到:现在一般的人们,“太过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尽管时序更新,岁月不同,但汉字、汉语的“根”没有变。对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也应当思于斯、行于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