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百法(66-70)

(2022-05-06 17:31:19)
标签:

语文

作文

学习

复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66.学会使用衬托

画花总要画绿叶作陪衬。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作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如此。作文时,为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常常 要用其他人物或事物来陪衬、对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衬托(或烘托、映衬)。 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记叙,从侧面形容、宣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 提高文章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作文百法(66-70)

怎样使用衬托呢?衬托的使用形式主要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如《松坊溪 的冬天》,文章一下笔并不是就写松坊溪冬天的美景,而是用了很多笔 墨去描绘松坊溪平时优美的景色,然后再写雪后松坊溪的美景。这就衬 托出雪后的松坊溪更美。

(2)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 陪衬。如《小站》:文中写在列车经过小站这一转瞬间,“你也许看到 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 而来的山岩和巨石。”这是用“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来反衬车站的“小”。文中写“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 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 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这是用到处“光秃秃的石头山”来反衬 小站的“美”,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除以上两种衬托形式外,还有“以虚衬实”、“以静衬动”等形式。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着力写小女孩 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妙 幻景,及“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冻死街头,以她的幻景衬托现实, 幻景愈美好,愈突出现实的冷酷,小女孩的悲惨;《观潮》一文,写潮 来之前钱塘江江面平静、薄雾笼罩,完全是为了反衬大潮来时的奇特、 排山倒海的气势。

衬托手法在具体用于写入文章时,一般又有以下几种使用形式:

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可以用一人衬托另一人,或用一人衬 托几人;也可以用几人衬托一人,或用多人衬托一人。如:《少年闰土》, 写“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 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作者强调“我” 空虚、知识贫乏,目的就是与闰土形成对照,反衬闰土知识丰富,表达 自己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之情。《我的心事》一文,写姐弟俩和“我” 互相许愿,以及各自如何对待自己的诺言。全文以“我”作陪衬,突出 了小姐弟俩说话算话、坚守诺言的好品质。《草船借箭》一文,写周瑜 施“毒计”终被击败,鲁肃对立军令状疑虑、对“草船借箭”迷惑不解 到赞叹不已,曹操奸诈无比却也中“计”。全文对周瑜、鲁肃、曹操三 人的刻画,都从不同的侧面衬托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以上三例如果分别称为“一人衬一人”、“一人对两人”、“三人 衬一人”的话,那么《跳水》一文可谓是用甲板上被“吓呆了”的众人 来衬托沉着镇静、急中生智的船长一人了。

以景物、环境描写,交代背景等来衬托人物。如《草原》一文,开头着力描写草原的美丽景色,这与下文描述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 热情欢迎、殷切款待客人有密切的联系。作者以写草原之美,生动地衬 托出蒙古族人民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又如《飞夺泸定桥》 一文,写天黑、下雨、路泥泞,泸定桥离水面几十丈高、没有木板、摇 晃难行,大渡河水流湍急、叫人心惊胆寒,对岸山势险峻、易守难攻, 守敌狂傲嚣张等,都很好地反衬出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压倒一切、所 向无敌的革命精神。

使用衬托时需要注意的是:衬托不同于对比,它有主次之分;作陪 衬的事物、人物,总是用来说明或突出被陪衬事物、人物的。因此,运 用衬托手法,要宾、主分明,作陪衬的事物或人物,与被陪衬的事物或 人物,要让读者一看便清楚;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被陪衬的事物 或人物。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衬托?怎样使用衬托?使用衬托时需要注意什么?

(2)以《让我____的一个人》(如敬重、厌恶等)为题,写一篇记 叙文,要求用上衬托的手法。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67.学会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同学们知道了如何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也懂得了外貌描写是刻画、 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作文中经常要用到的。但是不少同学 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仍总是不尽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外貌描写无 目的,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

外貌描写既然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那么它就要为表现人物特点 服务,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具体地说,那就是:要通过外貌描 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富有立体感,更丰满,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身世(经历及遭遇);要通过外貌 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心情、内心世界(心情异常、心理活动 不同,必然会导致神态的变化);要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 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总之,外貌描写要有的放矢,要与表现人物 的特点、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融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外貌描写就成 了文章中的一个累赘。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多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高 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看到鱼“喜出望外”→“皱紧 眉头硬咽下”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看我们不吃鱼便“收敛了笑容,眉 头拧成了疙瘩”→看到我们喝下鱼汤“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 了一丝笑意”→已经“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 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样,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就准确地揭 示出老班长长期过度操劳的经历,以及人物舍己为人、心中只有他人的 崇高品德。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外貌描写的特点,及对 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爷爷

我的爷爷今年 67 岁了,可是他爱下棋的习惯一点也没有改变,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棋瘾反而越来越大,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天刚吃过早饭,爷爷就捧起棋盒哼着小曲走出家门。不用问,爷 爷又去找邻居杜爷爷下棋了。

转眼到了中午,炒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奶奶叫我:“搏洋呀,快去 叫你‘见棋就没命’的爷爷回来吃饭。”我三步并作两步跑下楼,来到 楼前的小院。

爷爷和杜爷爷正坐在一棵大槐树下下棋。爷爷右手拿着一枚棋子,左手托着腮,凝视着棋盘,像一尊雕像一般一动不动。我悄悄走到爷爷 身后,轻轻地叫:“爷爷!”爷爷丝毫没有发现站在身后的我,还处在深思中。我只得贴在爷爷耳边大叫一声:“爷爷!该回家吃饭了。“啊”,爷爷如梦方醒,“不去,不去!棋没有下完,吃什么饭!” 回到家里,我见到奶奶已将饭菜摆上了桌,正冒着热气呢。我又第二次叫爷爷回家吃饭。我来到楼下,见爷爷正在摆棋子,连忙大叫:“爷 爷,反正还没有下呢,快回家吃饭吧!”杜爷爷也忙说:“老赵,小孙 子来叫两遍了,明天再下吧。”“不行,今天没有下过瘾,不吃饭!”

爷爷和杜爷爷又下起了棋。 无可奈何,我和奶奶先吃了饭。饭后,奶奶睡午觉,我看起电视节目。十二点多了,爷爷才喜滋滋地从外面回来,见到我就报喜讯:“搏 洋啊,今天爷爷可连赢三局。”“不吃饭了?”我生气地问到。“那不 吃就不吃呗。”

瞧瞧,这就是我那爱下棋的爷爷。

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短文。文章很重视通过正面描写爷爷的语言、 动作来表现人物,尤其重视通过描写爷爷的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突 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爷爷右手拿着一枚棋子,左手托着腮,凝视 着棋盘,像一尊雕像一般一动不动。”“爷爷丝毫没有发现站在身后的我,还处在深思中。”当“我”贴在他耳边大叫时,爷爷才“如梦方醒”。 十二点多了,爷爷才“喜滋滋”地从外面回来。这些神态描写,将“下 棋胜过吃饭”的爷爷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展现出人物的个性,又使人物 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外貌描写的特点上,以上列举的两例,又提醒我们:要依据人物 的品质特点,选择表现中心的外貌,有重点地进行描写,不能面面俱到; 要把外貌描写同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 使人物有血有肉,生动传神;不仅要重视在文章开头描写人物外貌,更 要重视在行文过程中,多次地、及时准确地刻画人物动态外貌——神态 的变化,把外貌描写同文章故事情节推进紧密结合在一起。

【思考练习】

(1)外貌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何通过外貌描 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有没有外貌 描写,外貌描写的语句是否妥当,是否为表现、突出中心思想服务。如 果没有或不是,动笔改一改。

68.学会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语言是心灵的“门户”,是直接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 同学们是懂得的。既然如此,在作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同学们就要重视、 学会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进而达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 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塑造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直接描写人物说的话——独白或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 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及道德品质等;使读者通过“闻其 言”,就能够“见其人”——即读了或听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就仿佛看 到了那个人。

如《忆铁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他(铁人)王进喜笑着 说:“有什么办法?咱们是共产党员嘛!这些不上串的事,总得有个人 管嘛!家属大嫂没柴烧,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着冷了。咱们不能把马 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子里嘛!”这席话,生动地刻 画出了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中的优秀品质,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 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

爸爸——“老磨”

我的爸爸是一名出租汽车司机,无论干什么事,都慢条斯理的。为 此家人给他起了个绰号:“老磨”。

别看爸爸是个司机,我可一点光都没沾上。每天上学,我都要步行 二十分钟,即使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来不接送我。为此,同学们曾给我 出过许多主意,想过许多办法,可爸爸却总是说:“接什么,二十分钟就走不动了,将来还能干什么?”说得我哑口无言,没办法,只好继续 坐我的“11路”人力车了。

可对于别人的事,爸爸却是有求必应,有时,还会“自己送上家门” 呢!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爸爸开车带我去天津接姥姥。车刚开上京津 高速路不久,就见前边不远处有一辆汽车被浓烟包围了。“不好,车着 火了。”话音未落,爸爸加快了车速,转眼间,停在了那辆汽车后面 50 米的地方。他推开车门,一个箭步冲到车尾,取出灭火器,三步并作两 步地冲到着火的汽车旁边,举起已打开的灭火器,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 作。此时,他平时那慢吞吞的劲儿一点都不见了。可能是火太大了,不 一会儿,爸爸的灭火器就用完了,可火势仍在继续着,急得车主围着汽 车直跺脚。见此情景,爸爸又转身跑到路中央,挥手截车。一辆车停下 了,又一辆车停下了??大约过了十五六分钟,火终于被扑灭了。车主 拉住爸爸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点着头。

事后,那位车主还给爸爸的单位写了一封表扬信。我和妈妈都说:“这回‘老磨’可风光了。”爸爸却说:“风光什么,我可不是图个什么表扬,谁没个难事。”

你们看,我的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人。

这篇短文,先后只两次描写了爸爸的语言。“接什么,二十分钟就 走不动了,将来还能干什么?”语言精练又极富有执拗、一锤定音的个 性特点,既表现出了爸爸公私分明、以公事为重的品格,也写出了爸爸 对“我”的从严要求。“风光什么,我可不是图个什么表扬,谁没个难 事。”语言淳朴无华、实实在在,却极为准确地刻画出了爸爸乐于助人 又不图表扬、有恩于他人又不图报答的性格特点。将前后人物的语言描 写两相对照,爸爸坚持原则、淳朴厚道、以助人为快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以上列举的两例,也告诉我们:

(1)描写人物的语言不能是“废话”。写废话,与中心无关,也无 益。一些纯属交代情节的语言,一般没有必要让文章中的人物去说。让 文中的主人公“说”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对主人公在生活中说的每 一句话,要动脑筋思考,加以精心筛选,选择出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特点, 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

(2)描写人物的语言不能是“大话”,“套话”。大话不可信;套 话没有个性,不能为中心服务。好的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在特殊 情境中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语言描写才能更好地为表现人物、突出 中心思想服务。决不能把不切合当时情境、人物性别、身份、性格的大 道理,硬安排到文章中。

当然,要做到以上两点,日常的观察、思考和积累是前提。平时对 周围人留心观察,不仅要听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还要动脑思考他 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出的人物语言,才真实、准确、生动,才能使读 者读其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物的形象才会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 的印象。

【思考练习】

(1)语言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何通过语言描 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找出不能为中心服务 的废话、大话、套话,围绕中心动笔改一改。

69.学会通过行动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行为意表”——行动是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思想品质直接 的外在表现;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 段。这些,同学们都懂得。可是,同学们在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方 面,还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或是通篇、整个段落只是平淡而空泛地叙述事情的始 末过程,缺少具体的人物行动描写,使文章不能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 文中主人公的形象苍白无力,难以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或是良莠不分, 也不管与表现中心是否有关,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一股脑儿地写进文章 中,致使文章拉拉杂杂,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被淹没其中。

如何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呢?大家读读下面这 篇短文,想想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发生在节日里的一件事

妈妈是个医生,平时工作可忙了。今天是国庆节,妈妈答应带我去 天安门看灯。刚刚下午四点,我就拉着妈妈迫不急待地走出家门。

忽然,一位穿着白大褂的阿姨匆匆忙忙地跑到我家,气喘吁吁地对 妈妈说:“来了一位重病人,正在心电图室抢救。”妈妈一听,急忙拉着我跑向医院。

一进心电图室,我就看见一位病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不时发出 痛苦的呻吟。妈妈推来一台机器迅速连上了病人,按了开关。荧光屏上 显示出几道绿点,还一跳一跳的。我知道那是病人的心脏在跳动。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几位护士阿姨忙着给病人输液、输氧和吸痰。 忽然,荧光屏上的绿点不跳了。“不好,心脏停止跳动。”妈妈一步迈到病人身边,双手按在病人胸前,一下一下为病人做胸外按摩。心电图 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可阿姨们忙而不乱。有的为病人量血压,有的 给病人做人工呼吸,还有的给病人打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慢 慢地病人的心脏开始跳动了,病人睁开了眼睛。这时,妈妈才擦了擦头 上的汗,眼睛又盯住荧光屏。妈妈和阿姨们一直忙到病人情况平稳,被 送进了病房,才松了口气。

离开医院,妈妈拉着我在街上默默地走着,树上的彩灯照着妈妈疲 倦的身影。妈妈带着歉意对我说:“真对不起,没带你去天安门。”我 急忙说:“没关系,以后可以再去。”大街上灯火辉煌,从一家家敞开 的窗口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我在心里说:“你们知道在这节日之夜有 多少人在忙碌吗?”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明白了,正是妈妈和千千万万的 叔叔阿姨们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我长大了,也要 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这是一篇十分生动、感人的文章,通过记叙节日里抢救危重病人一 事,赞扬了妈妈等一群人救死扶伤、讲求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 在写作手法上:面对众人,作者着重写的是妈妈;在刻画妈妈的形象时, 作者又着重采用了行动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妈妈一听,急忙拉着我跑向医院。”“妈妈推来一台机器迅速连上了病人,按了开关。”“妈 妈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妈妈一步迈到病人身边,双手按在病人 胸前,一下一下为病人做胸外按摩。”通过这些行动描写,急患者之所 急、遇事沉着镇静、技术精湛纯熟的人物形象,便脱颖而出,淋漓尽致 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篇短文,提醒我们:

(1)在记叙事件、表现人物时,要依据材料的特点(即最适于运用 行动描写),变作者自己空泛地叙述介绍为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让人 物的行动去“说话”。这比作者自己唠唠叨叨的叙述更有说服力。

(2)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性格特点,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的行动,纳入文章,进行具体描写。不能不分轻重,把人物所有的动作 都具体描写下来。

(3)在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的行动时,要写出人 物“做什么”,而重点是写清楚“怎样做”的。只有这样,人物的行动 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要对生活中人物的各种行动仔细观 察,同时认真思考、理解不同的行动所反映出的人物的不同心理。这样, 在作文中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才会运用自如。

【思考练习】

(1)行动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同学们在此方面 经常会出现哪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如何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突出中心思想呢?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在通过行动 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没有令自己“遗憾”之处。 如果有,动笔改一改。

70.学会通过心理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心理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写法。跟语言、行 动描写相比,它更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斗争,不但可以把 人物写“活”,而且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读 同学们的习作,感到大家在运用心理描写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主要的表现是:

第一,在写人(写他人)叙事(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忽视心理描写,就事论事,没有写出自己在此事之前、之中、之后是怎么 想的。

第二,在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时,口号化,表面化,有时又不惜弄虚 作假:明明自己心里没有那么想,却偏要写自己是那么想的;有时故意 抬高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写得挺高尚;为了衬托他人,有时却又成心贬 低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写得很肮脏。

第三,在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时,真的“钻”到了人家的脑子里, 把自己的心理强加在他人身上。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的: 发生在家里的一件小事 一天晚上,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忽然听到一件什么东西摔在地上,声音特别大。 原来是奶奶在收拾屋子时,不小心把暖壶打碎了,热水洒了一地。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闻声赶到,一看,连忙问:“妈,您没事吧?”“没事。嗐,老了,不中用了。”妈妈让我把奶奶扶到沙发前坐下,然后赶 紧洗了洗面手,拿笤帚扫去了地上的碎片,又不声不响地用墩布把地拖 净。

不大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他见气氛有点不对头,就问妈妈是 怎么回事。妈妈悄声把经过告诉了爸爸。我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顿。 我想错了,爸爸走到奶奶跟前,关切地说:“妈,不要紧的。您伤着了 没有?”“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妈,我看看您的手,烫着了吗?”妈妈也走过来,关切地问。奶 奶忙把手背了过去。我把奶奶的手伸给爸爸、妈妈看。只见奶奶的小手 指上划了一小道血口,流了血,血口的边缘很红。“妈,您怎么不早说 呢!我给您包上。”妈妈说完就找来纱布,小心翼翼地把奶奶的手包上 了。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

屋里又恢复了平静。我真为妈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

这是一篇清新秀美的小文,读来令人激动、钦羡。文章之所以能够 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和意。而这一切,又 都是小作者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善于运用心理描写的结果。

文章中,通过描写妈妈、爸爸一系列的行动和语言,真实而准确地 表现出父母发自内心地对奶奶关切和体谅的心理;

通过描写奶奶的语言(“没事。瞎,老了,不中用了”“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动作(奶奶忙把手背了过去)和神态(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真切而生 动地写出奶奶由自责到激动、欣慰的心理。

文章中,还先后两次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先是猜想爸爸可 能要埋怨奶奶一顿,结果事实很快证明自己想错了;最后写“我真为妈 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抒 发了自己对爸爸妈妈、对温馨家庭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从这篇短文的写作特点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写人叙事时,要特别重视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突出中心 思想。在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不但要写清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 还要写出自己在做此事之前、之中、之后的心理,即写出自己为什么要 这样做。在记叙看到的、听到的人或事件时,也要把自己“摆进”文章 中去,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我”的心 理映衬、烘托主要人物的品质,突出或点明中心思想。

(2)在叙事过程中,要如实地描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活动。是怎么想 的,就怎么写,不虚伪,不造作,不夸张,不掩饰。要写出自己的童心、 童真。故意抬高自己(口号化、表面化)或成心贬低自己的做法,都是 不可取的。

(3)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时,要慎重、客观,不能以己之心,强为 人意。小学生作文,采用的大多是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口 气来记叙)的写法。由于“我”不能钻到他人的脑子中去看,所以采取 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以“他想”的形式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必 须要在描写人物言行神态方面下功夫,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表 情和体态,去揣摩、推测,这样才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思考练习】

(1)在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方面,同学们的习作 常会出现哪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何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 心思想呢?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在通过心理 描写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没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果有, 动笔改一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