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基本功:民主课堂的营造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自班级授课制创立以来,课堂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性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影响到学生生活的质量,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情景展现】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
案例
一位教师给一年级学生上数学课,内容是“
案例
某校小学四年级有一位男同学,头脑灵活,爱学习,周末经常到图书馆去读书,在家里也能使用工具书或在网上查询资料,他在语文课表现十分优秀,阅读、习作都很出色,作文多次获得市级奖励。但是,他在数学课上总是不规矩,要么教师讲上句,他就说下句;要么对老师的课不予理睬,自己在座位上做小动作;要么待老师板书,他就与同桌或后排的同学游戏,甚至恶作剧。数学老师批评、教育他都不见转变,老师没办法,只好在上课时请他离开教室,但他站在教室门口,给学生做鬼脸,一脚站在门内,一脚站在门外,老师走过去,他退到门外,老师走到讲台,他站在门内,弄得老师哭笑不得,经常找班主任协助管理。
【案例评析】
案例
案例
案例
【理论提升】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民主社会的雏型。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公民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民主氛围的形成需要通过民主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氛围长期养成。创设民主课堂是推进民主社会进程的重要途径,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培养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由于创新活动追求标新立异、除旧布新,所以具有创造力的个体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外显行为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与众不同,有的甚至偏离常规。个体创新潜能得以实现需要民主、宽松的客观环境,使其身心获得充分自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是创造活动的基础。所谓自由,就是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自由表现的机会,不会受到限制;所谓安全,就是个体消除了受到批评的顾虑,独特的想法只会得到强化,而不会受到干涉,具有创新的安全感。我国学者以人道主义为基础,提出幸福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全面享受人的权利,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班级文化是课堂环境的构成要素。营造民主课堂环境,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环境的性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则课堂环境轻松愉快、严肃活泼;师生关系专制独裁,则课堂环境压抑拘谨、紧张烦闷。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心理相容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特殊场所,心理相容是师生交往的基础条件。要达到心理相容,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发展,推动教育的民主进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和学习状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主动性,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帮助,为学生消除紧张和压抑,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2、双向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知识理解得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要实现知识的建构,必须克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教学活动
3、井然有序
新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学过程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和师生创造个性的积极展示。课堂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纪律要求与学生追求自由的矛盾,教师的课堂控制与学生反控制之间的矛盾。部分教师在改变传统课堂过于秩序化、程序化,推进课堂民主,促进学习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出现课堂秩序散漫,交流话题漫无边际、莫衷一是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对新理念产生疑惑。井然有序就是针对杂乱无章的课堂状态提出的,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以主题为中心的扩散。课堂中静态的人、物与动态的教学过程、课堂活动统筹协调,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的才能有效达成。
4、探究创新
新理念主张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营造一种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自主探究,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意义建构。探究和创新是民主课堂的最高境界。
【实践操作】
1、更新教育观念
新理念的核心价值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师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2、提高教师素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才会有学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人格、专业基础、管理方式和教学能力等。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知学生所知,解学生所难,努力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增强师生心理上的亲和力。正如陶行知所言,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生的内心世界向教师敞开了,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乐学、爱学的良好学习状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必须客观、公正地对待课堂中的人和事,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还应该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自我调控情感和心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由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包括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因此,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3、建立“学习共同体”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交流的过程,积累经验的过程。只有通过交流,经验才可能得到积累、改造和重组,个体在经验积累和改组过程中成长、成熟并由此赋予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有效实现学生的经验积累和改组,杜威主张把生活经验引入教育,实现教育生活化。新课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因此,贯彻新理念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组织——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根据学习共同体的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习者、助学者
4、精心设计课堂环境
赞科夫认为,学习应该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要努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顺畅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难以发挥作用。由于人易于受环境暗示,因此教室的布置要给人整洁、优雅、舒适的感觉;教室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宣传专栏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思想;教室的桌椅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思考与拓展】
1、你如何理解“民主课堂环境”的理念?
2、结合实际,谈谈民主课堂环境营造的有效策略?
3、写一篇关于课堂民主环境创设的博文,并发表到你的博客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