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条路上,总有一些人“逼”着你前行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从那节课开始,每天课前我都要合上课本,对着镜子试讲一遍,自我纠正讲课的不足,直到从头至尾不看一眼课本。除了能“不带课本”上课,我还根据化学知识创编了童话故事和顺口溜,课后作业也自己设计。
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们啧啧赞叹道:“你比前任化学教师还强!”得到学生们的欣赏,我更加努力,不断突破教材的局限,竟发现了更多的学科魅力。同事的优秀,学生的期待,成为我初入职时最强劲的动力。
工作第3年,我把30篇课文题目连缀成一篇文章,发表在《小学生作文辅导》上。私下里,我自鸣得意,妻子瞥了我一眼,泼了一瓢冷水:这篇长不足600字的文章,还只是发表在一个小刊物上,算什么本事,有本事就把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红着脸颊的我,也不甘示弱,开始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写千字文,不断磨砺稚嫩的笔触。嘿!没想到过了不久,一篇拙作竟真的刊发在《人民日报》上,令妻子刮目相看。而我也开始关注各大报刊的征稿,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
可是,父亲的一席话却让我开始反思:“文章发得那么远,讲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有什么用?倒不如关心关注身边的事情更有意义。”是啊,写文章是为了发表还是为了活得更有价值,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
接下来,我开始关注周围的教育生态,并向当地媒体投稿。一篇宣传我们学校有效推行“光盘行动”的新闻稿件,受到县电视台和教育局领导的重视。他们亲临学校采访,并将我们学校的经验进行推广。那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写得有意义。近5年来,我在妻子、父亲的“逼迫”下,一直奔跑在爬格子的路上,且跑得越来越有劲。
在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我,渐渐开始放松下来。可是没多久,就被教科室主任逮个“正着”。“教学上你是一把好手,教研上难不成你抬不起手?你敢不敢立项做课题?”主任笑着对我说。我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敢!”就这样,我又被“逼”上了课题之路。
起初,我以为做课题容易,写好立项申请书就行了。可接下来遇到了大麻烦,尤其是课题的结题材料和申奖材料把我整得头昏脑涨,前前后后去教研室磨课题磨了七八次。最后一次,我真想甩手不干了,可主任丢给我那句话总是回荡在耳畔。3个月后,课题总算荣获市级一等奖,主任笑不可支:“小子,你真有两把刷子。”接着,他又分配给我几个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有人“逼”着我不停地赶路,虽然像一只陀螺,不停地旋转,但累并快乐着。如果没有一个又一个助推器,也许我的成长进程还会迟到好几年。感谢那些年、这些年“逼”我赶路的人。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