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周友荣
我们知道学生是班级存在的主体,那么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当好班级的主角,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使之具有自主管理意识,具有主动参与班级教育管理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群体对个体教育作用不可小视。下面我举班级中的两个教育案例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与各位班主任作一些交流。
每个班内一般都有一两个所谓的问题生。我班有个叫邹越(化名)的学生,是个典型的一根筋,认死理、脾气躁,素质不高,道理不少,情绪一来,劝都没用。据家长讲,有一次回家路上被一位骑摩托车的成年人碰了一下,没有什么大碍,他却拉住别人不让走,非要对方向他赔礼道歉,理由是对方逆向行驶,对方不答应,他就在大街上大喊大叫,招来一群围观者,最后还是家长硬拖回家才算了事。由于这样的性格特点,他经常跟同学为小事闹矛盾,每次闹起矛盾,自认为有理,纠缠不清,找他谈话家常便饭,但是收效甚微。最为严重的是,一次教师开会时,班长在讲台前维持纪律,记他随便讲话,他认为班长做事不公,非要班长把他的名字擦掉,班长不答应,他就索性坐在讲台上,胡搅蛮缠,其他同学拉他劝他,他是牛脾气上来,一个不听,可以想象当时班级的情形。我面对这样一件班级中从未出现过的严重事件,充分地估计、分析这件事可能已经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把他喊到办公室,听完他颇有一番道理的申诉后,我强压内心的怒火,对他说:“我暂不评价你的行为,看看同学们对你的评价。”我上班,要学生就这件事写下自己的看法。当然我在描述这件事的时候,注意了暗示引导。纸条收上来一看,我基本放心,大多数学生都对尤越的行为给予批评,我借机赞扬同学们的判断力,消除了在班级中的不利影响。我将学生写的纸条拿给他,有同学这样写:“你自习课讲话明明不对,非要找理由,班长即使做事不公,你可以向老师反映,你怎能这样冲动。”有同学这样说:“你的行为让我联想起‘泼妇’,可我们是有知识的人啊?”“你有什么权利在自习课上又吵又闹,我们的学习时间都被你浪费了,你不能只想到你自己,太自私。”还有同学说:“你已经不是一次这样冲动惹事了,你该改改了,否则我们不想再和你交往了。”全班70几个同学几乎都对他提意见,当他看到这样的话语后,像泻了气的皮球,头挂得很低。我知道同学的话语让他羞愧了,集体的教育有作用了,余下的工作顺理成章,他主动要求让我给他一个机会在全班向班长和同学们道歉,挽回自己的形象。在后来的时间内,在多次的攻心谈话之下,他很少冲动惹事了,学习成绩也是一路攀升,期末还被评为进步之星。事实证明这次多对一的集体教育取得了成功,它让我发现班级集体教育的潜在功能。
如果班上出现不良苗头,那么通过集体活动来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凭借集体的力量消灭这种苗头,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六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后通过观察发现,班级中讲脏话,给别人起绰号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专门利用一节班会课集中解决这个问题。班会上的主要活动就是“你怎样看待说脏话和给别人起绰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结果是众人批评,人人痛恨,一致认为“讲脏话,素质差,极不文明,影响一个人的形象;给别人起绰号,应受唾弃,交不到真心朋友”。看到“群众的呼声”如此之高,几个经常将脏话的人面露羞色,坐立不安。发言过后,将学生的发言文字收集成册,作为警示语,在班中传阅。全班抵制脏话的力量是巨大的,现在说脏话、起绰号现象在我们班几乎绝迹了。
通过这两件事,我也进行了教育反思。我发现学生集体对个体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强化了正确的班级舆论的形成,班级集体得到了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倾向鲜明的集体意见,这种以集体意识出现的言论“杀伤力”强,一个学生可能会因为与教师闹情绪,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但决不希望自己的言行得不到同龄人的认可,那些喜欢找事的学生之所以找事往往就是想让同学关注自己、欣赏自己,以特殊的方式让自己处于人际关系的“舞台中心”,可是他的观众(也就是同学们)对他的表演不买帐,甚至“喝倒彩”,那种滋味可想而知,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的给以教育,效果会出奇的好。而且这种通过多对一的教育形式形成的集体排斥意识一旦强化,就是一种正确而长久的舆论氛围,它将在班级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导向和暗示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群体对个体的教育,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加强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主人翁意识,实现人人可以管、事事有人问,实现了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群体对个体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掌握、引导舆论倾向,正确的舆论倾向,才能使教育方向正确。2、要考虑接受教育的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过程中关键是强化集体意见,教育个别人和个别问题,而不是让个别学生出丑。3、批评是为改正,要引导学生搞好团结友爱。所以,多对一的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全体成员帮助、提醒组内某一成员共同进步来实现。4、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需要实行多对一的教育,有些事不宜明解决,只能“暗化”处理,比如学生朦胧的早恋行为,就不宜作典型事例来讨论分析。群体对个体的教育形式,对敏感的问题情感问题要慎用、巧用,目的就是借学生一双慧眼,唤醒每一个幼稚的心灵。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