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的三十条“锦囊妙计”(3)
标签:
语文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第二篇:自能阅读篇
第十一计 读书习惯:
注意洗手用书签,枕边图书时常翻,
分类放置常整理,读书卡片随时填。
读书是有很多讲究的,也许你以前不注意,那么今后你就要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下面是给你提出的一些建议,其中的道理你能说出来吗?
新课本发下来后,要及时包上书皮,还要将书的名字、自己的班级及姓名等在书皮显著位置写清楚。
看书以前或是看完书后,要及时洗手。
书不能一次看完,也不要折角做标记,要养成用书签的习惯。书签可以买,还可以自己做,用一些废弃的衣服、鞋袜等商品的商标标牌替代也可以。
无论是书包中的书,还是你书橱上的书,都要分类来放置。取用后要及时将书放回原位。
过一段后要对自己的图书整理一下,给新书登记编号,不再保留的书可以转赠他人或做其他处理。
要对自己阅读的情况有个记录,你可以设计自己的读书卡,并在读完一本书后及时地填写,记录。“读书卡”可以包括书名、作者、出版信息、内容提要,还可以包括你读后的主要感受或评价等。
第十二计 做标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习惯做标注,
标注符号自确定,持之以恒见益处。
老教育家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学会在书上做各种有用的记号,有很多好处,它不仅可以促使你边读边思考,加深理解,加强记忆,还能迫使你读书专心,增强读书的效果。
古往今来,许多学问家读书时都是这样做的。毛泽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读书生活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直线、曲线等各种符号,在书页空白处写上许多批语。列宁在所读的书中也是画满各种符号,除一般曲线、直线外,还有把整个几行字用红框框圈起来的,这些地方特别醒目,再读时一看就能找到。
你在读书的时候,最好要学会做标注。“标注”既包括标记符号,也包括文字批注。当然,这里指的是在属于自己的书上,如果是借阅的图书馆的书,或是他人的书,你就只能做些摘录或读书笔记了。
那么应该怎样来做标注呢?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计。
我们要学会在书上做一些圈点和批注。比如,用单曲线表示重要;单直线加问号“- ?”表示有疑问;空圈圈“。。。。。。”表示用得很好的词句……
假如这些符号还不能充分表达你在读书时的想法,就可在书页空白处写几句话。这些话写在书页上面的空白处就称眉批,写在旁边的就称旁批。批语可包括对内容的理解,对写法的评论,以及自己的体会等。读书时还可在段落开头写上小标题,标明各段内容。
在书上做记号时,要注意三点:
1.最好是初读时先了解字词意思和文章大意;细读时再边读边画边写。
2.记号要做得精要,不要过多。否则,画得太多,都是重点,反而变得没有重点了。
3.对图书馆或他人的书,要加以爱护,不能涂画。做记号只限于自己的书。
第十三计 课本通观:
“说明”虽短统全书,爱护图书用“目录”,
“导读提示”教学法,生字两表清底数。
如果不提醒的话,很多同学在平时根本不注意语文书中除了课文和课后习题外其他部分的作用。其实,在总复习阶段及时补上这一课是很重要的。
通过看“说明”,你可以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复习的时候,你就可以按照板块儿来翻阅,这样从前零散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就在你的头脑中构建成了网络。如“读读背背”,你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去复习;“口语交际”的话题,你也可以将它们归类比较一下。
“目录”可以帮你很快地找到你要找的课文所在的页码,这只是功能之一。当总复习时,你甚至可以看着目录来回想一下每个单元由哪些课文构成,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每个单元都有“导读”,它既有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概括,更有一些具体的学习要求,而每课的“阅读提示”,又将这些要求具体地分解开来。如果你静下心来将这些“提示”梳理一下,你就会觉得你对这一册书都了如指掌了,也许你还会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感觉。
“生字表”在我们语文书中是分两部分的,一部分是每课的生字表,还有就是全册书的生字总表。在总复习阶段,你不妨也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逐一地审视一下这些“生字”,读一读,想想他们的意思。当然,在这个时候,它们对你来说并不是“生字”了,只有个别的是你掌握得不牢固的,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回过头来,再到该字所在的课文语言环境中去认识和了解。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生字表”是以“字”为单位来呈现的,而复习生字最好是利用组词、说话等方式,把他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第十四计 读通文章:
拼音字典常请教,边读边想做记号。
刚接触一篇新的文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把文章“读通顺”。
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你可以借助生僻字后面的注音来读一读,甚至多读几遍这个字,然后再将打断的语句重新去读,以保持内容理解上的连贯。
如果没有注音,那你就要去查字典,或是向老师、同学请教了。这里要提醒你的是,有的时候,你的时间很紧,或是手头根本没有工具书可查,而遇到的生字又不妨碍你读懂整篇文章,你也可以先记下这个字,以后有时间再慢慢解决,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另外,遇到生字时,建议你先猜一猜它的读音或意思,然后再去查工具书核对,这样的做法对提高你的语文能力也有好处。
在读一篇新文章的时候,你不要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好像第一遍读文章就是为了解决生字障碍。你要一边读一边想,要努力去想象文字描写的具体内容,如果能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更好了。这样,你就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呢。
还有,低幼的小朋友在读文章时喜欢用手指着读,后来最常用的阅读办法是朗读,即出声地读,高年级阶段,你应该尝试着多进行默读,即不出声地读。这样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吸收文字信息的效率,也利于深入思考。
在通读文阶段,为了学习的方便和深入,你还可以将自然段标注出来,或是将自己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标记下来,或是把你刚接触课文就产生的强烈的第一印象记下来,这都利于以后的学习。
第十五计 读懂内容:
抓住要点别丢落,叙述要素看分明,
作者观点全把握,文章线索要理清。
怎样才能读懂了一篇文章的内容呢?当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也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归纳起来,下面几点是很重要的,我们举例来谈一下。
全面把握文章的要点。
以《索溪峪的“野”》为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张家界索溪峪野性的美,是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写的:山野、水野、动物之野、游人的游兴之野。归纳时,如果丢落了某一部分内容就不全面了。
清楚地把握叙述的主要要素。
对那些叙述性的文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一定要把握清楚。
准确全面地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对那些说理性的、说明性的文章,要准确了解和把握作者要讲的道理,要表达的观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作者从宇航员在天上看地球、人类活动范围与地球的表面积之比较、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地球对于人类生存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相关知识,提醒人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定要精心地保护它!
理清文章的线索。
理清文章的线索对于把握全文很重要,因为它既是作者写作的线索,也是我们读者阅读的线索。尤其对于那些篇幅比较长的文章的来说,就更加重要了。以《将相和》为例,这篇课文写了三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赴会,负荆请罪。但是,如果再把题目考虑进去,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线索,那就是“不和──—和”,也就是说,因为前两件事,蔺相如立了功,官位高过了老将廉颇,这样才导致两者不和,后来,经过了一个过程到负荆请罪,两人才又“和”了。这样,就有一条线索把全文贯穿了起来。
第十六计 把握情感:
读懂文中作者心,角色转换心交心,
寻找自身关联点,阅读学会怎做人。
一篇文章,作者自有他写作的目的,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对文章思想及情感的把握也是阅读的重要方面。
了解作者想说些什么。
以《卜算子·咏梅》为例,同是歌咏梅花,毛泽东和陆游表达的情感就有明显的不同。陆游表达的看到梅花经历风雨而凋零、饱受忌妒而孤独后的一种同情和无奈;毛泽东同志则是赞美梅花的傲雪风骨和昂扬斗志。
进行角色转换,体会作者情感。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如果你把自己假设成巴迪,你就会理解他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的兴奋,听到母亲表扬时的得意和听到爸爸批评后的委屈;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小巴迪的母亲,你就会理解她为什么总爱说“精彩极了”;同样,你把自己假设成父亲,你也就容易了解父亲的用心良苦。转换角色的方法,可以使你置身文中,而不再置身事外,这样,就更容易和文中的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了。
寻找文章和自己生活的关联点,阅读对你的影响就会更显现出来。
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如果都能对你自己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那么学课文就不仅仅是功课了。学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你可以产生到那里去看一看的冲动,你同样也可以体会到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为身边的环境做些什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的是巴迪成长的经历,你是不是也可以从此更能体会父母的不同形式的爱呢?你是不是也可以把这篇课文送给父母读一读,让他们对如何教育子女有份思考呢?《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但是,你同样可以思考一下:两小儿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表现可以让我们学习什么,还可以让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第十七计 读中学写:
阅读提示巧点拨,第一印象细琢磨,
课后习题是重点,同学见解善捕捉。
阅读可以为你的写作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最好的范例。但是,有些同学对向作者学习什么却不太清楚。下面就提供给你一些建议。
单元提示和导读提示中的建议。
如果你分析一下十一册第一单元导读,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信息:《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在描写上都是很具体、形象、生动,让人读起来就像眼前有一幅画一样。这样,在写文章时,你也要尽量做到这一点。
如果你研究一下《宇宙生命之谜》的阅读提示,你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有顺序地来介绍的。那么你要学习的也就是表达要有顺序,有条理。
第一印象中的火花闪现。
当你第一次读《桂林山水》时,你可能就会发现课文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时每段文字的构成方式都是类似的,句式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很舒服。这也正是你要学习的地方。当你看到《将相和》这篇课文的题目时,你会很纳闷:“将”和“相”各是指谁?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这说明是题目先吸引住了你,那么你以后写文章,也要确定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课后习题里的具体要求。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第3 题是这样的:“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在今后写文章时,可以采取首尾呼应的写法。
再如《匆匆》一课的第3 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几句吗?”这道题实际上就告诉你,写文章时,要把重要的内容写具体。
同学发言中的精妙之处。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同学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时,他们的看法是你没有想到的,你也要善于捕捉其中的信息。比如:有的同学谈到《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对父亲的语言和动作、表情的描写也对刻画父亲的形象有很大作用,而这是课后题中没有提到的,你就可以在以后写文章时加以借鉴。
第十八计 选择课外书:
精心挑选别贪多,“偏食”见闻难广博,
师友家长勤咨询,电子书籍细搜索。
“读书”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人类的阅读范围广得很,还有报纸、刊物甚至电子书籍,有的是单独的文章,有的是成本的书,有的则是成套的丛书,种类繁多,浩如烟海。
另外,“开卷有益”只是提倡读书的一种说法,但是,有些书确实不适合你们这个年龄段来读,有的书读了不仅没有好处,还会有害处。这样,你就明白了,读书一定要选择,要读好书。
建议你读一些有关古诗文的图书,因为你们读文言文的能力有限,可以读那些带注释和配图的书。
建议你读一些经典的中外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这些作品的故事性都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大都教人善良、勤劳、富有爱心,积极向上。
还建议你读一些百科全书类的书和科普、科幻类的书,这些书一般的都知识广博,但是语言都相对简单,易懂。
建议你多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绘本书,“大部头”的原作可能你读起来困难,但是那些绘本书,不仅将原作进行了精编,还配上了极富审美价值的图画,可谓“一读多得”。尤其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你不妨先阅读图画配文类的书,然后再去读原著。
另外,建议你选择一些优秀的“文摘”类图书去读。这些“文摘”一般都是经过选编的精品文章,这省去了你选择的时间,也可以得到比较多的收益。
选择课外书难免会遇到一个个人兴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要全面考虑。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书,因为你喜欢。然而,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总叮在一处,是不好的。建议你也要尝试着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这样你的视野就会更宽广,你的兴趣和爱好也就会更广泛。
除了纸质的图书,你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优秀的少儿文学网站,在那里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当然你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阅读光盘上的电子书籍等。
要有书读,除了买书,你还可以到学校、社区的图书馆去借阅。
另外,为了使图书发挥更大的效益,你读过的图书还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少花钱,多读书”,还可以和同学之间交流读书的体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