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2016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吴正宪
吴正宪,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 爱与美的旋律”。
热爱教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多年来我一直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教过语文、数学,做了多年班主任,如今我在北京教科院担任数学教研员,一直从事儿童数学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理解和研究儿童,二是理解和研究数学。只有在理解儿童、理解数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数学教育。
我喜欢儿童,喜欢研究儿童,喜欢研究儿童生长规律。我珍惜与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喜欢观察他们追逐嬉闹、开心玩耍的顽皮模样;还愿意捕捉他们遇到难题,皱着眉头、撅着小嘴的思考状态;我乐意和他们敞开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真诚分享来自他们真实感受的喜怒哀乐,就这样在陪伴儿童长大的过程中,与他们一起慢慢品味有滋有味的童年。
我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喜欢研究数学的教育规律。数学是什么?此时的我,可能还很难一言概之,但是多年的儿童数学教育实践,让我对数学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我的心中,数学已经不仅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学态度,一种交流语言,一种特殊工具。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数学教育不仅仅是“1 1=2”的单纯知识传递过程,它还是一个展示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历史的传承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
数学教育不能只对题目的对错负责,更要为儿童后续学习发展积蓄力量。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我们所追求的就不再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而是要在“保护儿童成长利益”大背景下处理数学教育过程中的A、B、C……
理解儿童,就是要把儿童放在心上,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理解数学,就是要牢牢把握数学本质,遵循数学教育规律。
儿童数学教育,一是要关注儿童,二是要关注数学。教育是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影响、思想碰撞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有温度、有深度、有合作、有体验、有质疑、有生成,有思考。
教师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儿童独立思考,敢于追问,善于对话与交流。注重儿童“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互动与分享。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单向互动方式,以合作促进探究的生生互动的分享课堂,促进儿童和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的对话,让每一个儿童都有表达的机会、出彩的机会,把一个孩子的精彩变成大家的精彩。数学教育是科学,同样是艺术。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儿童拥有对数学美好的学习体验,感受数学“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神奇的规律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一目了然的直观美……”进而唤起儿童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期待……
作为教研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自身的修养带动身边教师共同进步。我最关注的是边缘山区的教育发展,我经常深入到北京的农村地区听课、评课、为基层教师做学术讲座,还亲自上课。在2016年一年内,我参加教育部西部支持计划,多次去大西北支教,到青海省、甘肃省与基层教师交流,座谈。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眼神,看到教师专注的目光,我亲自上课、给教师做讲座,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用纯净的心,做专业的事,把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不辞辛苦,行程数万公里。我的努力能让更多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很是欣慰。
家国情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016年,是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四年,也是我续任国家督学的第二届。我是来自北京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师代表,深知作为人大代表、国家督学肩上责任的重量。“认真履职,做好调研,为国家教育发展建言献策,特别是为边远山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努力。”这是我不变的责任。
2016年,我更忙了,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可以用马不停蹄来形容。每一项提案背后都要有扎实的调研为基础,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到基层做教研、督导,这也成为了我深入基层,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
在广泛调研中,我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代表,在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更要为大家服务,替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传递人民的声音,这样的建议才能更有力量。
我除了参加集体调研,还注意倾听百姓的声音,我为基层学校职工积极反映情况,多次利用与法官座谈会的机会反应民情,并敦促法院尽快解决拖欠多年的债务迟迟不能兑现返还,2016年终于得到了落实。
一年来,我随人大代表进行多领域的调研考察,但我更多关注的问题,还是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我看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正在把“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推进,感到很欣慰,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高质量教育的呼吁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在2016年12月份,我带队深入到湖南省、江西省进行“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我们考察了18所学校,召开了6个座谈会,为基层学校发展建设积极建言。
2016年基础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方面一直在努力向前推进,但离老百姓的教育需求还有距离,教育的均衡发展,仍是我关注的重点话题。基础教育面临着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我期待国家首先做好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在“ 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使用、标准化建设、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不断探索,努力实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真正做到“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在调研中,校长反映新教师入职问题,当教师不该是只有“资格证”就够了。由于师范专科学校的减少,某些地区新教师入职近三分之二是非师范专业毕业,他们虽然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系统学习,又没有教学实践实习的经历,尤其在班级管理上、国家课程标准的把握上,都显欠缺,这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要思考如何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办好专业学校,做好岗前培训,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
拓展阅读
吴正宪: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健康快乐地可持续发展而教。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等。
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
来自于学生的质疑反思
好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体现,问题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研讨交流的欲望,引导学生在“互辩”中寻求到最佳方案。
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而且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做事之后, 应组织他们进行回顾反思,这其中既有对成功的回味又有对不合理的修正;既有对同伴的欣赏和吸纳又有对自我的完善和丰富;既有对方法的举一反三又有对思路的提升与拓展。
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
来自于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
数学的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想象、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其中,“ 概括”是核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比学会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比仅仅得出正确的结论更重要。在我潜意识中,让学生智慧起来,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教师应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脚手架,引领学生在过程中逐步感悟。
渗透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智慧的“钥匙”。一旦遇到“新”情况下的“新”问题,学生就会重新调整或整合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组块,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迅速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创造性地予以解决。这样, 学生就会越学越有智慧!
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
来自于学生稳定的个性特征
让学生自己做事情、解决问题,必须先让他们认真阅读, 耐心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并培养他们认真、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穗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总之,要让学生经历过程,习得方法,感悟思想,富有智慧。
由此可见,数学素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其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从学生的独立思考中来,从学生的活动体验中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来,从教师有价值的引领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