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提问的原则及应克服的倾向

(2022-04-13 23:03:51)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陈林如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疑、质疑、释疑,从而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要使课堂提问能够诱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遵循以下原则。

课堂提问的原则及应克服的倾向

1、目的性原则。任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都应服务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目的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和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有的放矢。不但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直接作用,还要考虑所提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作用。没有目的的提问是徒劳的提问,浪费时间的提问,要坚决摈弃。

2、启发性原则。课堂提问兼有考核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但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解答疑难,从而来学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注意问题的启发性,积极为学生创设“愤”和“悱”的情境。问题要提得新颖、巧妙,难易适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法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个别差异,本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要有特殊性、针对性、多样性。既要反对那种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轻易作答的多余提问,又要反对提一些无人问津的高难问题。如果一个教师提出的问题全班同学不经思考脱口而答,或者提出的问题全班同学冥思苦想无一人能答,这样的问题最好是少提或不提。

4、面向全体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无论是设计问题,还是叫谁回答问题,都要从全体学生出发,考虑和照顾到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有的教师提问只喜欢叫成绩好的同学,不愿提问差生,这样做,会严重挫伤大批中、下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一些学生逐渐形成懒于思考不愿发言的不良心理,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十分不利。

5、循序渐进原则。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理解水平,注意由浅入深,由简渐繁,由易渐难,注意坡度,注意衔接。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要提得具体、明确,范围不要太大,避免出现过多的术语,用词要儿童化;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增加则可逐渐提高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适当考虑到如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6、系统性原则。一堂课,一门学科都是一个整体。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设计问题时,要从一堂课,整册书,乃至全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去通盘考虑,考虑所提问题在教学全过程中的作用;考虑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考虑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做到服从目的,各有侧重,有总有分,有难有易;巧妙安排,浑然一体。

上述原则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1、忌随心所欲、毫无计划。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是为问而问、信口提问,不钻研教材,不考虑目的,不精心设计,陶醉于师生的一问一答,还冠之以“启发式教学”的美名。看起来,问题提得不少,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问题没有提到点子上,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效果。

2、忌以问代罚,为难学生。有的教师把课堂提问作为惩罚差生的一种手段。明知学生答不出,偏要点人家的名,好让学生当众出丑,并借此羞辱、耻笑、挖苦学生,想以此手段来教训学生改过自新,认真学习。其实适得其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抵触情绪日增,以后点到他的名回答问题会干脆来个一问三不知,任凭教师怎样训斥,毫无惧色愧色。

3、忌不给时间,突然袭击。学生回答问题应该给一定时间来思考。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思路堵塞,长而久之,部分学生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病态心理,变得不管什么问题都不愿思考不愿回答。

4、忌模棱两可,故弄玄虚。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笼统模糊,范围太大;或者措词不严密、不准确、不科学,可作多种解释,叫人无所适从,难以回答;或者提问不是紧扣教材内容,而是舍本求末,节外生枝,片面追求所谓“引申”“发挥”“创新”“求异”,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无关的问题。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浪费了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完成。

5、忌只问不评,不求反馈。有的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答问的评价。学生答后不置与否,不说对也不说错,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时模棱两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清头脑;或者过早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的思维。如此等等,都是不重视反馈和评价不当的表现。

6、忌只问不导,追问逼问。课堂提问时,有的教师看见学生回答不出常常不启发不引导,而一遍又一遍重述问题追问逼问,甚至讽刺、奚落。这样做,会使学生心情紧张,自尊心受挫。实际上,有些问题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或回答有错误这是常有的事。教师应及时启发,引导其思考解决疑难。

7、忌不看对象,强求一致。一是提问的方式单调,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二是点名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视同仁”随意点名;三是片面强求学生回答的统一和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做,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防止不良的倾向,就能使提问更加科学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