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模式的三个观察维度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杨四耕
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变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对中小学而言,良好的课程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倾听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逻辑感,严密而相互关联;三是统整感,更多地以嵌入的方式实施;四是见识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取向;五是质地感,课程建设触及课堂教学变革,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产生深刻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积极建构自己的课程模式,开发了不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碎片化、拼盘式的课程改革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不贴地。没有课程情境分析,不基于学校实际,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无逻辑。没有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建设只是众多校本课程的累加;大杂烩。虽然开发了多种课程,但对课程无合理分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结构性较弱;不活跃。课程实施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科学习为主范域,以知识拓展为主追求,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户外学习等学习方式用得较少;无评价。没有课程认证与评估,课程开发随意性较大,课程实施效果不得而知。
我认为,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模式,这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表征。
“点”的维度。一所学校的课程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是课程模式的核心。上海市中光高级中学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建构了“V—I—P”课程模式。他们将学校课程分为三个方面:一是“V”课程,即丰富多彩的社团与兴趣小组课程。二是“I”课程,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课程。三是“P”课程,即基础课程。“V—I—P”课程模式从共同基础课程、特色拓展课程、个性需求课程三个维度拓展了学校课程的发展空间,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国教师报 杨四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