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育繁星点点
教育繁星点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0,534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教历程中的那些“第一次”(3)

(2022-04-02 21:06:54)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孙双金

三、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

我是1981 年工作的,到了1987 年,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的江苏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家珑老师到我们学校调研一项改革试验工作——“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从教历程中的那些“第一次”(3)

我当时是学校分管教学的主任,有机会陪同校长接待朱老师,陪他听课,陪他访谈,陪他参观学校。

朱老师是一个有人文情怀的老师,吃完午饭,我在会议室陪朱老师聊天。朱老师问:“小伙子,有没有谈对象?”我说:“没有。”那时的我已经25 岁了。朱老师继续问:“为什么没有谈对象呀?”我说:“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人家看不起小学老师,也不愿意嫁给小学老师。”

朱老师又问道:“那你有什么想法?你这辈子有什么人生追求呢?”我当时正在看作家陆文夫的小说《清高》,便说:“我有点像《清高》小说的主人公,有点清高,不入俗。我有自己人生的追求,想在事业上更好地发展。”

没想到那次的接待竟成为我人生的重大契机。事后,朱老师跟我说:“那次接待你给我的印象太深。这么优秀的小伙子,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呢?我一定要为这样优秀的小伙子搭建一个平台,让他脱颖而出。”

朱老师回到省教研室后给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举办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建议,要给全省的优秀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让他们脱颖而出。

1987 年,江苏省教委出台了关于举办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大赛的通知。以层层选拔的形式,从学校,到县里,再到市里,最后到省里比赛。

我拿了学校第一名,上的是《小站》。接着,参加丹阳县的比赛,比赛内容是课外选文,叫《中国琼浆——丹阳封缸酒》。参赛教师全部集中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一个晚上备课,第二天上课。晚上备到11 点多钟,浑身疲倦,困意绵绵,我便到校园里溜达。

溜达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丹阳师范的陈逸飞老师。陈老师问:“小孙,你怎么这么晚还在这里?” 我回答:“我参加县里的比赛,头昏沉沉的,备不下去了,出来转转。”此时陈老师讲了一句话,一下子让我振奋起来。他说:“小孙,人生能有几回搏?今天就到人生拼搏的时候了。你就是一个晚上不睡觉,也要把这堂课备出来!”

听了陈老师的话,我转身回房间。第二天借班上课,结果很快出来了,我拿了县第一名。然后,参加镇江市的比赛,教学内容也是一篇课外选文,叫《迟归》。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又拿了市第一名。

我独自一人背着书包,从丹阳坐车到扬州的仪征参加省里的比赛。我的背包里除了生活用品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盒人参蜂王浆。那时候,人参蜂王浆是我们推崇的营养品,可以提提精神。

我抽到的是中年段,比赛内容也是课外选文,叫《小溪流的歌》。同样还是一个晚上备课。第二天,吃过早饭,我拎着黑板去教室,碰到朱家珑老师。朱老师问:“小孙,你昨天晚上睡得怎么样?”我说:“朱老师,我昨天一整晚都没睡觉。”他大吃一惊,说道:“你这个小伙子,一个晚上不睡觉,今天怎么有精神上课?”我说:“我正年轻,一个晚上不睡觉没问题,精神仍然很好。”

当天比赛,总共有6位老师上《小溪流的歌》。我第一个上完后,又把其他5位参赛老师的课全听了一遍,感到十分有精神。

到了晚上,《江苏教育》杂志的编辑许元新老师走到我的身边,他高兴地告诉我:“小孙,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从低、中、高的不同年段里,选了三个人上展示课。低年级是斯霞老师的徒弟上课,中年级是你上课,高年级是李吉林老师的徒弟上课。”我一下子没有了任何包袱。

第二天,时任省教委副主任吴椿亲自到场来听我们上课。那次比赛评了六个一等奖,我们三位展示的老师都是一等奖。那一年《江苏教育》第12 期的封面刊登了我们六位一等奖获得者的照片,并附上了朱家珑老师对每位参赛老师的评价。

“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技和缜密的思维,把教学引入了艺术的殿堂。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朱老师表扬我的这段话,我记了几十年,这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和鞭策。

1989 年,全国举行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每个省一位代表。说实话,我当时没有抱任何希望,身边优秀的教师太多了。不久,镇江市教研室的王杰老师打来电话:“小孙,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选择你作为江苏省代表,参加首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听到这个消息,我既惊讶又兴奋,简直不敢相信幸运竟然降落到我的头上了。

参加全国赛课之前,我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练兵”,斯霞老师、陈树民老师、朱家珑老师和袁浩校长都前来指导。我到成都去参加全国比赛,上的是《白杨》一课。那次,有来自不同省份的4位老师上这节课。我拿到了一等奖,总分排名第二。这也为江苏小语人赢得了荣誉。

我的第一本专著出版时,朱家珑老师写了序言,谈到了这场省级比赛,题目就叫《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他说:“这一场省内的比赛,我就是因为孙双金而受到触动。所以,丹阳谁出线,镇江谁出线,我尤其关注。当得知孙双金在镇江比赛中出线时,我感到特别欣慰。我觉得我没有看错人,孙双金确实是个好苗子。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脱颖而出的,是有准备的老师。”

1981 年工作到1989 年参加比赛,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一定是我们学校读书最多的老师。我是亲身践行了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同事们常常对我说:“孙老师,图书馆的借书卡上都能看到您的名字。”我说:“是的,我几乎看遍图书馆所有的好书。每次寒暑假,我都背着一大包的书回家。春节等所有节假日,我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