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历程中的那些“第一次”(1)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孙双金
人的成长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街,第一次受到批评……因为是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李白第一次被皇上召到宫中,兴奋得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杜甫第一次听闻安史之乱平复的消息,激动地写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陶渊明第一次辞官归家,欢喜地吟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40 年的从教历程中,我也遇到许多的“第一次”,今天写下来和同行分享,希望对青年教师们有所启示。
一、第一次上公开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个“第一次”发生在我上师范二年级的时候。当时,丹阳师范学校要开展师范生实习活动,同学们对于怎么做老师去讲课,心里都没底。老师为了消除大家的畏难情绪,决定从我们这一届300 名师范生中选两位来上公开课,给大家做个示范。
那天晚自习时,我正在教室里练毛笔字,突然发现丁德年老师在教室门口朝我招手。我跟着丁老师去了学校的广播室。一会儿工夫,来了12 位同学。当时我们一共6个班,丁老师在每个班都选了两位优秀的同学,进行面试。记忆中,我们的面试包括粉笔字、朗诵课文、即兴演讲、现场回答老师的提问。
面试结束后的第二天,丁老师告诉我,我被选上了。另一位被选上的是三班的徐翔同学。我们作为这一届师范生代表上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习作课《雨中》。徐翔上第一课时,我上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对文本的理解,第二课时是习作,要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丁老师组织我们备课,并且要求准备详案。刚刚师范二年级的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备课,更不要说什么详案了。我去请教丁老师。丁老师说,详案就是要把上课过程中老师说的话与学生回答的预想都写下来。
我感到很为难,我还不知道怎么上课,更不知道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所以,我的详案就迟迟写不出来。
过了几天,丁老师问我:“徐翔同学的教案已经写出来了,你的教案怎么还没完成呢?”我把我的困难跟丁老师说了,丁老师讲:“不能预设也要想办法,想象课堂的情景也要把教案写出来。”
我冥思苦想了一礼拜,教案还是卡壳,没有完成。丁老师后来看我再怎么磨也磨不出来了,就帮助我一起写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教案。
公开课设在县实验小学的礼堂,里面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听课的除了我们这一届的300 名师范生,县实验小学的老师和领导,还有丹阳师范学校的许多老师,包括校长都来了。我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上现场上课时出色的发挥,课堂教学比较顺利,反响很好,我也比较满意。
上完课的那天晚上,我一身轻松,正在丹阳师范学校的操场上与同学一同散步,迎面碰到了李俊建副校长。李校长把我叫住,对我说:“小孙,你今天的课上得不错,对你表示祝贺。但是不能骄傲哦。”
当时十七八岁的我还不能真正理解老校长的良苦用心,脱口而出:“李校长,我还小,还没有骄傲的资本。”这是发自内心的一句话。我的成长之路刚刚开始,要学习的地方还太多太多,确实没有骄傲的资本。但我一直铭记着老校长的话,要谦虚、谨慎。
这次公开教学,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上讲台。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确实,这一次成功的公开课给了我信心,让我看到了自己有做好老师的潜质,坚定了我做老师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这次经历为我的人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起飞平台。我想,我是从300 名同学当中筛选出来的,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不辜负老校长的期望,不辜负老师的培养,也不辜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