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

(2022-03-30 23:12:5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创建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创建绝不是依靠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育,而是紧扣课堂的合作互动,紧扣师生共同参与的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创造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

高效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

一、听

课堂教学不可能没有教师的“讲”,即学生的“听”。创造语文高效课堂,这种“听”必须讲究准确性、精练性。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学生通过“听”要做到有选择性地准确抓取重点。对于学生通过听接受的信息,课堂小结时,教师要做到深入理解地返回式听测。如此,师生间关于某一知识的理解便转化为相互间的“听”,而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听”,则奠定了高效课堂的基础。

例如《邓稼先》一课,教师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相关知识后,学生通过“听”知晓了主人公作为伟大科学家为祖国的建立、发展奉献了一生,可歌可泣。此时,教师则可以实行开放式教育,返式回测。让学生读有关邓稼先的贡献及作者的相关评介语句,教师通过“听”感受学生对邓稼先了解,感受学生对其高贵品质的把握,感受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

所以,高效课堂的创建离不开合作互动的“听”。师生间的互“听”为高效课堂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为之奠定必要的根基。

二、说

在语文课堂里 ,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多地表现在“说”。课文导入、重点介绍、适时点拨、及时总结、恰当深入等则是课堂上教师“说”的各种表现。通过教师的“说”,学生逐步走进课本。课堂的高效更在于学生走进课本后的“说”。“说”即是理解,即是掌握,即是巩固。师生互“说”的课堂才会真正实现“高效”。在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更多地选择“一言堂”把重点、难点一股脑地硬生生地灌输给学生。这样“零”理解、死记硬背,再碰上无法征服的遗忘规律,试问学生到底能掌握多少知识?又能让知识停留多久?

譬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在知人论事的环节后,教师完全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适度点拨:1.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谁的?又是怎样的?2.世间最美的坟墓“美”在哪里?用一个词概括。3.文中作者是如何具体体现这个最美的特征的?4.作者通过对最美坟墓的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伟人形象?5.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刻画,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引导性地点拨性地把“饵”撒下去,学生必会闻“饵”则动,通过“说”,加深理解。这样,师生一定会在愉快轻松交流中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三、读

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个“读”字!通过“读”,学生感知、领悟、理解。教师适度范读可起到引导、感染作用,有助于渲染气氛,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天地。学生带有感情的诵读则可进一步巩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文本的掌握。“读”也可以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语感,锻炼朗读能力。师生间的互“读” 则能把这些效用发挥到极致。

例如讲授《致橡树》,作者借助若干意象宣扬新时代爱情观,学生不难看出,但真正理解接受还得依赖有感情地诵读。带着理解进入氛围,且读且思,诗歌的主旨自会浮出水面,涌上心头。可见,“读”是语文课堂的一朵璀璨花朵,芳香四溢。

四、写

如果说“听”“说”是实现高效课堂创建梦想的主要方式,“读”是高效语文课堂审美情趣的提升环节,那么“写”则是语文课堂里化无形为有形,学以致用的重拳出击。每一节课,教师都应当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写”。这种当堂课适时的“写”可谓事半功倍,效果极佳。以《项链》为例:在“听”、“说”、“读”的环节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对马蒂尔德形象感受的同时,运用本节课塑造任务的主要手段心理描写去当堂实践练笔。要求学生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所熟悉的一个人物形象,要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生可以就同一话题同时写作,再一起互读互评,最后再一起总结心理描写的运用感受。这样的课堂定会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拓展延伸,让学生无形中轻松愉快地增强写作能力及某一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写”是“听、说、读”三个环节后的深化,是语文课堂中精彩的一笔。让我们高举“写”的旗帜,把语文课堂改革进行到底,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语文,为什么学语文。

真正的语文课堂是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高效务实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授之以“鱼”及“渔”的同时,何不带着柔情,带着关爱,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渔”捕“鱼”呢?这样的尝试将是他真正成功的起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语文教学的课堂处处流溢出“听”“说”“读”“写”之香,我更希望师生享受其间、收获其间。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