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
分类: 教学研究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错误,值得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打破学生相互封闭的状态和僵化沉寂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好形式。但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走过场,摆脱教学中尴尬局面,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佳。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经常看到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机会……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指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你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
究其原因:合作不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展开讨论,是没有价值的合作,是无效的;时间过短,讨论匆匆,研究匆匆,无法充分合作;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分工,会说的抢着说,不会说的也不善于倾听;合作研究的问题没有价值,合作学习成了课堂的画蛇添足,浪费时间。如一位教师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求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利用平移与旋转现象解决哪些问题?姑且不论问题设计怎样,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由学生独立思考来完成。而且“独立”仍然是最佳的思维品质,能独立完成的,就不要合作交流,为“合作”而“合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为此,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要考虑组织形式、合作效果,避免低效、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