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成,点燃语文课堂智慧的火光

(2022-03-19 22:09:2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捕捉那些“美丽的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令人欣喜的精彩,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生成,点燃语文课堂智慧的火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中,我们应在语文教学预设的目标和程序实施的过程中生成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在积极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效地把握“生成”,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于爱心的童话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朗读感悟仿写”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学习:走进演播室,品味朗读;栽下智慧树,感悟形象;来到创作室,诗意仿写。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展开了以下教学活动。我先是设计了四个话题:

1.不写第一段,可以吗?

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可以吗?

3.不写水罐的“变”,可以吗?

4.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可以吗?

请学生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结构、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

前面的话题都顺利地解决了。当我进行到下一环节“话题五:你也能提出一个问题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这几个问题比较有价值:

霍毅首先提出:文中的五次变化,能不能颠倒顺序?学生一致认为不能颠倒顺序,课文先写水罐变成银的,然后变成金的,最后又跳出了七颗钻石。小姑娘做的善事越来越大:先是对母亲的孝敬,然后是对小动物的爱心,最后是对陌生人的关爱。小姑娘的思想品质在不断的升华,水罐的变化一层一层地从侧面突出小姑娘心灵的美好。

张子敬认为:小狗和过路人出现得太巧合了,他们是不是小天使和上帝的化身?大家笑着说,是呢,他们是来考验小姑娘的。

最后陈雅楠提出:这篇童话主要写水罐出现了五次神奇的变化,为什么题目不叫“神奇的水罐”,而叫“七颗钻石”?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叫“神奇的水罐”;也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课文最后一段提到七颗钻石,所以题目是“七颗钻石”比较好。课堂上出现了争议,当时因为课堂时间紧张,为了完成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我一笔带过。

反思这堂课,我认为陈雅楠的这个问题特别好,我当时处理过于简单。如果能继续点拨,将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1)题目可以叫“神奇的水罐”,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写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既表现了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又表现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2)水罐的变化是这篇童话的主要线索,题目不只是反映线索,还应该反映中心,表现了童话美好的教育意义。(3)题目是“七颗钻石”更能烘托小姑娘的美好心灵,象征小姑娘的高尚品格,因为童话通常会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思,从而向往美好的境界。之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让你来给课文拟定标题,你认为什么题目比较好?一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次意外,每一朵花絮,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美丽,点燃智慧的火光。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