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语文”缺失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可是,纵观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言文字逐渐被冷落了,听、说、读、写逐渐被淡忘了,字、词、句、段、篇更足无人提及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如同没有情人的情人节”(黄耀红语)这不禁令人怅然若失:语文课堂的“语文”怎么会不见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它对于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分类以及教学建议等方面内容的阐述应该说是比较清楚、明了的,为广大语文教师实施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但是,各学段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却显得空泛、不具体,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确定目标,不便把握标准和尺度,在操作层面上产生了困惑。
另外,课标强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目的是避免教师脱离文本进行孤立的纯知识性的讲授。但是,实际情况却变成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知识,生怕一涉及知识就会被戴上守旧复古的帽子。我们说,不追求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要知识。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增强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基础,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争论语文课上要不要讲知识,而在于探讨各学段应该讲哪些知识,怎样讲这些知识。
课程标准的目标空泛,容易导致教师无所适从、教学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目前,依据新课程理念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正在全国各地试用。它们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广人教师面前,为教师的课改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但是,教材在强调人文熏陶,反映时代气息,突出文化内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同时,却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呈现、提示和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难以确定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点,课堂上“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知识”(“课标”中的表述语)很难落实。于是,许多语文课被上成了思品课、常识课、活动课。
实验教材的上述缺陷,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教学评价的随意性。
其次,教师在把握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读和偏差。尤其表现在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上。一是对人文性的庸俗化理解,即把“人文性”等同于“思想性”,用思想教育替代人文熏陶,掩盖了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为:教师时时要求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表现一一对应,联系自己实际谈体会,于是“作检讨、喊口号、吹牛皮、说大话”充斥课堂。二是课文内容与人文熏陶脱离,出现“两张皮”。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为:理解课文时,教师带领学生一味纠缠故事情节,忽略人物内心体验;教学结束时,却引发学生脱离文本作无休止的拓展延伸,进行大量的非语文活动。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日见端倪即“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忽略了工具性”。往往以削弱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为代价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堂上看不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淡忘了最根本的学科特点。
我们说,人文性带有共性,它隐含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而工具性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它是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性。试想,如果每门学科都去追求共性的东西,却失去了自身的学科特点,那么,九年制义务教育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缩短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现状之间的距离,以填补其中的空白?这,应该成为我们今后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不少语文教师曾经提出疑惑: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训练”一词,是不是表示课堂教学不要进行语言训练?我们说,课标并没有否定训练,只是用“言语实践”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训练”。它要求我们:坚决摒弃过去那种脱离文本内容,采用五花八门的题型进行抽象、机械训练的形式,摒弃那种用题海战役来加重学生负担的无效劳动。极力倡导在课堂上,在学生阅读、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言语实践活动。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该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讲究一个“渗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去,渗透到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去。在语言中学习语言,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课文学完了,训练也就基本上落实了。没有必要课后去做大量的习题。
语文课堂的“语文”缺失,还与当今的公开课不无关系。我们经常有幸看到不少精彩纷呈、风格迥异的公开课。透过教师深厚的功底、广博的知识、精妙的设计、左右逢源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公开课,以教师自我才艺展示为中心,任意颠覆合理的课时目标与教学步骤,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亮点;有的公开课,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顾,想方设法逼着学生往“深处钻”,以至于违背教学基本常规,一堂课上成了五、六十分钟甚至七、八十分钟;有的公开课,大量使用多媒体手段,过度开发教学资源,无限制地拓展延伸;有的公开课,东拼西凑,一会儿绘图作画,一会儿舞蹈歌唱,一会儿演讲辩论,一会儿实验操作,一会儿模仿表演……于是乎,读书习字没有了,语言训练没有了,阅读感悟没有了,语义课的“语文”也随之不见了。
有趣的是,在课后交流时,执教老师说,他们平时上课不是这样上的。这是不是想表明,他们平时的常态课反而更接近语文课的本色?但愿如此。不过,既然平时不是这样上课的,为什么公开课就一定要这样上呢?
我想,语文课堂的“语文”缺失,原因很多,愿意与大家继续探讨。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