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一生育桃李不问辛苦为谁忙(上)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从教二十一年。细心回顾,屈指一数,担任班主任工作竟有19年。十九寒暑摸爬滚打,十九春秋酸甜苦辣!班主任工作很累很苦,每天“眼睛一睁,忙到点灯”,“从鸡叫忙到鬼叫”,没有一股韧劲,难以坚持得住;班主任工作枯燥无味,没有一颗爱心,难以满载而归。回首走过的路,几多汗水,几多艰辛:有误解的困惑,有支持的厚爱;有探索的迷茫,有收获的感慨;有失败的无奈,有成功的欢快。庆幸的是,我带的每一届学生,无一人与我作对,无一人违法犯罪!欣慰的是,2002-2006年,每带一届都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默默的付出,换来了学生的尊敬,赢得了学校的肯定。不敢妄谈经验,只道一些粗浅的体会,以抛砖引玉。
思想品德教育:行成于思毁于随
德:一个永恒的话题;德,一颗不落的星星。
古人云:德乃立身之根本。是的,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有枝荣。
莎士比亚说:“少量的好品德,抵得上一大堆学问。”
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字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说:“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如果从我们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才华横溢但不诚实,有丰富的知识但缺乏爱心,有极敏锐的创造性思维但没有责任心,那么美国也不会强大。”这与时下流行的说法“身体不好是废品,成绩不好是次品,道德不好是危险品”,道理基本相同。
道德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把德育工作放在班主任工作的首位,人人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总觉得这是务虚的,很不实在,很难操作,反正德育不要考,只顾学习成绩好。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我的感觉是,抓好思想品德教育,磨刀不误砍才工,更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当然,要动脑筋,要想办法。我的做法是,化虚为实,于具体处见精神;化大为小,于细微处收成效。
一、典型案例:春风化雨润德无声。
班会课上,我经常选用一些案例,为学生介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处世道理,讲述提高修养应从眼前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的重要意义。如:
【案例一】
某公司招聘一名职员,应聘者很多,结果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被选中。人们不服,去问经理。经理说,他在门口蹭掉了脚下带来的泥土,进办公室时能随手关门,这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他看到年长的人,能主动起身让座。这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应聘时,其他人都从故意放在地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只有他俯身捡起并把它放回到桌子上;他先脱帽,回答问题干脆果断。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些小事可看出他是一个既懂礼貌又有修养的人!其他人听了,无言以对。
【案例二】
一家新建的酒店在报纸上打出招聘广告。因为待遇优厚,报名者踊跃。初试,面试,数百名报名者只剩下30多名。可是酒店只要20名员工,而酒店下星期就要开业,酒店主管需要尽快选出20人,培训一星期后上岗。主管把这30人都召集来一一谈话。凭良心说,这些人条件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差别,实在不好决定该去掉谁。
主管想了想,灵机一动,就宣布说:“为了庆祝开业,今天我代表酒店请大家吃顿饭。”
30人围坐在一起,第一道菜上来,是红烧鲤鱼。大家拿起筷子,开始吃鱼,有人夹鱼背,有人夹鱼头,有的人一次来一大块,有的人一次只小小一点。
第二道菜又上来了,是清炖黄鱼,鱼很小,十几条鱼才装满盘子。有的人上来就夹条大的,吃得很快,鱼肉没吃净就连肉带刺吐出来;有的人只夹小的,吃得慢而细,把鱼肉吃净再吐出鱼刺。
接下来的菜有炒菜、凉拌菜、三鲜汤,大家各取所好,有的规规矩矩,只吃自己眼前的菜,有的毫不客气,伸长手夹别人眼前的菜,有的兼顾全席,桌上的菜每样都吃一点,有的挑挑拣拣,只夹自己喜欢的菜吃,有的把碗里的饭吃得一粒不剩,有的把饭粒掉在饭桌上。真可谓百态众生,都被主管尽收眼底。
第二天,酒店把用人名单公布出来。有一位落选者不服,就质问主管:“大家条件差不多,你没有加试,凭什么选人?”
“怎么没有加试?昨天晚上请你们吃饭时,我对你们每个人都一一测试了。我选人的原则很简单;那些在餐桌上不挑挑拣拣、不掉饭粒、知道兼顾别人的人,我相信他们会成为酒店的好员工。”
落选者想起自己昨晚在饭桌上的表现,有些发窘,但又马上为自己辩解道:“这都是些生活细节,怎么能用它来检验一个人呢?”
主管看着他,反问道:“生活的细节,加起来不就是人生吗?我想,一个在饭桌上只顾自己的人,在工作中是不会首先想到别人的。”
这样的例子,只要多看报,多留心,肯搜集,肯积累,并不算一件难以办到的事。让具体、鲜活的事实来说话,比空对空的发号施令,乏味的说教,效果当然好得多。
二、评议讨论: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事例讲多了,会有重复啰嗦之嫌。这时,不妨变换花样。事例拿出来,我们一言不发,倾听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做主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对案例的评议、讨论,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次,我准备了一则材料:一青年骑着自行车将一位老科学家撞倒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请同学们对这件事发表看法。没想到,同学们思维敏锐发言踊跃:
学生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乃中国古训,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体现。对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来说,老人绝对是弱者,即使做不到尊敬,起码对他们也应有同情怜悯之心,因为人都有老的时候。将一个老人撞倒在地而无动于衷,反映了其道德感的失落。
学生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会,既然是由许许多多的人构成的群体,就必须有规矩,讲规则。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否则这个社会便无法维系。出行人的规矩就是交通法规。骑车撞伤了人,问都不问就扬长而去,从交通法规上讲属肇事逃逸,是一种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不当回事,无疑是法律意识的失落。
学生C:其实,不管撞倒的是名人还是平民,老人还是孩子,男人还是女人,总之是个活生生的人。冒犯、损害了一个与你一样的生灵即你的同类,却丝毫没有愧疚之意、关切之心,它反映了一个人情感的麻木与冷漠,这是人生的失落。
当人开始丧失人生亦即失去同情、怜悯、羞耻之心的时候,人类文明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就丧失了,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冷漠、野蛮与无耻。
……
试想想,当学生有这种激情,有这种认识的时候,我们再适时地加以肯定,精当地加以概括,这与单纯的由老师讲析相比,是不是技高一筹?
三、生动语言:循循善诱入耳入心。
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许多班主任也有很强的责任心,但学生不爱听,还说班主任婆婆妈妈,重重复复。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恐怕与班主任语言不生动有关。“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遵规守纪!”、“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定要……”这些话,天天讲,周周讲,月月讲,学生听得不胜其烦!能否讲一些艺术,让他们爱听呢?在这一方面,我是比较注意的。比如,讲到“立志”,我就这样说:“没有志向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没有志向的人,他的生活如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没有志向的人,他的生活如漫漫的黑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讲到“惜时”,我用朱自清的语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日子过了,一去不复返。洗手的时候,它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它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它又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讲到“勤奋”,则用名言警句“天道酬谢”“勤能补拙”“一勤天下无难事”“书山有路勤为径”,“业精于勤荒于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劝勉;讲到“专心”,讲什么叫“心无旁骛”,我是这样说的:色彩斑斓的网络游戏你不上瘾,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你不沉迷;当别人在谈天说地胡吹海侃打情骂俏时,你能沉下心来仔细复习、认真思考,当别人在街上左顾右盼东游西荡南走北逛时,你能坐在教室静心看书、专心练习;当别人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搂搂抱抱海誓山盟倾情享乐时,你能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抵御诱惑毫不理会!我讲晚自习要安静,则这样强调:静是化解疲劳的法宝,是心态平稳的妙招,是聚精会神的秘诀,是增智生慧的至途!这些话,化抽象深奥为形象可感,入耳入心,入情入理,学生怎能不接受?
四、数字说理:论证有力令人警省。
巧用数字来说话,思想工作不再苍白无力。比如讲高考因不用功而落榜,回来补习一年造成损失的问题,我跟学生算了一笔账:补习插班费6000元,上下学期学费3000元,报考费、生活费至少2000元,加起来,至少1万元;你迟一年出来工作,至少比应届考上少收入1万元。两者合计,你损失不低于2万元!你们说要不要用功?要不要力争一次性实现大学梦?讲守纪的重要性,我常用美国西点军校的成功事例。在这所学校,有一个历久不变的传统,就是新生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按教范选择回答:报告考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新生除了这4种标准回答方式,不能再多说一个字。学校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要成为一名最优秀的军人,首先必须学会守纪,学会服从和忍耐。一旦无权解释,也就没有任何借口,人就会更加尽心尽力地把事情做得圆满。由于强化了纪律,其办学成果丰厚,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和无数商界精英:培养出了3位总统,5位五星级上将,3700多位将军;世界企业500强中,有1000多个董事长,2000多个副董事长,5000个多个经理、董事毕业于这所学校。由此可见,守纪——没有任何借口,显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算不知道,一算下一跳。这些铁的数据、醒目的数字,绝对胜过千言万语,苦口婆心!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