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主任和优秀班(2)

(2022-03-13 22:56:28)
标签:

班主任

教育

班级管理

分类: 班级管理

【对话班主任】

主持人:张  红(北京教育学院)

班主任:欧阳尚昭(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 石伏平(北京八中) 李远成(重庆巴川中学)

班主任和优秀班(2)

  红: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和交流的,是班主任与每一个班级模块中的优秀班专题,欢迎三位老师的到来。

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叫不可选择性。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作为班主任老师,有时候带什么样的班,遇到什么样的学生,完全或者说不完全跟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想象有关系。可是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一定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也带过不同类型的班级,比如说有优秀班,有普通班,甚至可能还会遇到问题生比较多的乱班。我想很多老师心底里埋藏着这样一个愿望,要是能够经常带优秀班有多好啊。在不同的学校里,优秀班的名称可能不一样,有的叫重点班,有的叫强化班,也有的叫实验班,还有的学校叫整合班。不同的是名字,相同的是内容。毫无疑问,优秀班就是优秀的学生比较多的班。可能老师们带这样优秀的孩子,又省心,又省力,那该多么幸福啊。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中的吴老师在常年带普通班之后,突然接手了优秀班,才发现事情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于是吴老师开始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他开始重新审视优秀的孩子。他用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方法完成了他自己的教育。他的这种做法一定对吗?或者说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见解呢?我们请三位嘉宾来讨论这个话题。我想先问一下石老师,因为我知道您有30年班主任龄了,而且八中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我想您遇到优秀学生和带优秀班的机遇,比别的老师要大一些。那么像案例中吴老师带着的班集体,您带过吗?

石伏平:我也曾经带过优秀班,也遇到过刚才案例中出现的班级家长的情况,但是没有这么严重,也没有这么强烈。

我想首先要理解家长的想法,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在每个孩子身上寄托的是百分之百的期望,如果一个孩子失败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怕学生参加军训、或是学校组织的一些其他活动会影响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吴老师的做法,我不太赞成。

  红:您为什么不赞同?

石伏平:我觉得一个优秀学生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家长,但是对于学生是否优秀,我们目前只是从学习成绩上来评判。假如从学生的表现,从家长的表现上看,并不觉得他们很优秀。所以我们老师首先不能有误区,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是优秀的学生。

如果我是案例中的老师,第一,我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又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确了解我们的教育主张,了解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毫无疑问,好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他应该有强烈的上进心、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很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提高。而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为了纠正家长和学生中思想上存在的偏差,采取了那样一种开班会的做法,我不赞同。我觉得更好的做法是在老师平常的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一种认识,就是学生如何做人、成才,正确认识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只是学习成绩好,并不能说你将来就是一个人才。

  红:您的意思是说,这种教育应该正面引导,春风化雨?

石伏平: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将来走上社会,我们拼的是做人。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怎样用老师的高尚思想品德去影响他,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很重要。

因此,我建议我们的老师应该加大正面教育的力度,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讨论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明确我们对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学校曾经有过很多的优秀学生,优秀生不是他在学校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多么的优秀,而是我们后来的追踪,一直到他以后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以后,甚至在国外留学之后。我们感觉到,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有一个学生,他学习成绩非常好,很关心班集体,家长对他的教育也很严格,他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了,他是唯一一名带着工具修理箱进入清华大学的。学校的桌椅坏了,他去修理,同学的自行车坏了,也找他修理。对待他人,对待集体的事情很热心,而且成绩优异。2001年“9.11”以后,美国杜克大学授予的全亚洲唯一一个学生全额奖学金,就给了他。

  红:我明白您的意思,优秀的绝不仅仅是成绩,我们要努力让优秀成为一种过程。显然,吴老师用的是一种出奇兵的方式,他可能太想见到效果了。一般而言,班主任习惯于用开主题班会的方式来进行引导,但是这个方法用久了,有时候难免老套,尤其是以老师为主体,所以吴老师煞费苦心,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你们是人吗?你们是优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您觉得这三个问题设计得怎么样,要是您来开这节班会,您认同他的思路吗?

李远成:吴老师面对班上学生非常规的表现,采用了非常规的语言方式来召开这个班委会,在特定的情境下,我理解他的语言方式,但是如果我来开这堂班会课,我不会采用他的语言方式。我的做法是:

我会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同学们会说,这个字太简单了。我会跟他们说,虽然这个字非常简单,一撇一捺,但是这个简单的笔划当中有很深的内涵,你们能不能分别说一下这个一撇、一捺有什么内涵?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进行归纳。我想可以归纳这么几点,第一笔这一撇,代表的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品德,德行、美德,这一捺就代表人的才、才能、才识、才情、才干。因为一个优秀的人,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当然人字的第一笔是德,所以说德为先,品德在先,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我们成绩优秀,并不代表我们的品德优秀,要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缺的就是德,才我们不缺,我们就缺德。让学生体会到,要优秀,首先是要品德优秀起来。

最后我要送学生三句话,借用蒙牛集团牛根生的那几句,“一个人有德有才,就是精品,他会获得重用;有德无才的话,他就培养使用,无德无才那是危险品,坚决不用。”

  红:高中的孩子跟初中的孩子不太一样,他们更倾向于思辨和思考,您打算通过一个大写的人来解读优秀是什么?优秀的内涵,人的内涵,来引导孩子们,实际上还是以正面引导为主。

教育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有一个高潮,可能有一次精心设计的班会,让同学们很受震动和感动,但是这种震动和感动,能否持续下去?能否成为前进中的动力,可能还需要做很多耐心细致的工作。案例中的吴老师,没有说他开完了班会之后,又接着做了什么,才把这种优秀的理念巩固下来,真的让优秀成为一个师生共同追求的过程。如果是您的话,您在开完这个班会,收到了震动性的效果之后,还打算做哪些事?

欧阳尚昭: 我想至少有三件事可做,首先这个案例当中的科任老师非常积极,对学生要求很高。因此第一件事,就要把科任老师凝聚起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比如,文科性质的学科老师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设计一些活动,如读书解答,或者是让学生三五分钟看一篇优秀作文;理科性质的学科老师用比较长的时间,这样使文科和理科齐头发展,班集体得力量就更强一些了。

  红:要把科任老师加入到教育者的队伍中来,建立教育同盟战线。

欧阳尚昭:还要注意“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把上一届的或者是上上届的,考入清华、北大或者其他一些重点学校的学生请回来做报告,讲一讲他们的学习经历,在大学学习的一些见闻,使现在的学生认识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不要只以为学习好,一切都好。06年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以683分加5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的建筑系。当时我们把他请到班里来,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其他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比如连续三年评优干,他都是满票,没有一个人反对他。加50分里有20分是优干分,还有30分是他们自主招生的分。他确实叫全面发展,学习优秀,业余爱好非常广泛,比如说钢琴十级,古筝九级等等。用这样的学生感染他们,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走出去”,就是利用我们的德育基地,或者是到一些博物馆,对他们进行德育方面的、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

第三个方面,要与家长经常进行沟通。当我们把前两个问题处理好之后,对家长的沟通就比较简单了,因为家长对班级管理评价的好坏,直接来源于他的孩子。

石伏平:我想补充一下,给吴老师提一个建议,开完班会以后,还可以挖掘本班品学兼优的学生事例。在这个班一定会有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定会有家长既注重孩子思想的成长,又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班主任可以挖掘本班的优势资源,树立品学兼优学生的榜样,在全班同学中大力提倡这样的行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很赞成刚才欧阳老师说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但是如果能够在我们本班学生里面,在我们的身边看到这样的榜样,可能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一些。

  红: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子。您的思路可以归纳为:第一是要建立最广泛的战线同盟,把家长和科任老师都纳入进来。第二,要打开孩子的眼界,“请进来,走出去”,包括石老师说的,给他树立身边的榜样,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优秀的标准,优秀的内涵,自觉地把追求优秀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

其实我想,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班。有的老师一直带实验班,也有的老师像吴老师那样,是带了普通班之后,再来接手实验班,我还想提醒老师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他学习成绩不好,不见得别的地方不好,每个孩子可能也都有每个孩子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被隐藏在表面的光环之下,作为一个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研究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尽力把我们的孩子引领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促进各方面的发展,至少是和他自己相比较而言,不断地向优秀这样一个目标努力,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来源:思想者园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