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有什么好方法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Stacy做好了晚饭,走到门口对正在和小伙伴玩骑单车的小儿子Michael喊道:“迈科尔,妈妈做好晚饭了,快点回来吃饭。”Michael和小伙伴们玩得正高兴呢,他回应妈妈说:“我不饿,还不想吃饭。”妈妈又对Michael说:“快点回来吃饭,不然饭要凉了。”Michael还是回应到:“我不想吃。”面对这种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
Michael的妈妈可能威胁孩子说:“你要是不赶快回来吃饭,那你以后就别想再玩骑单车了。”或者干脆拦住Michael,把“不听话”的孩子从单车上拉下来,牵回家里去,接下来在孩子一边吃饭时一边数落孩子。然而,这些都不是有效的方法。因为父母通常会使用虚拟的情景威胁孩子,而这些情景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例如,Michael的妈妈威胁孩子说“你以后别想玩单车了”,除非妈妈真的把Michael的单车扔掉,否则这种威胁只是父母的“气话”。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威胁的“后果”不可能发生,那么,与此相伴的父母的要求就没有任何约束的力量。久而久之,“言不可行,行而无果”,父母就失去了威信。至于强制把孩子从单车上拉下来牵回家中,更是下策。因为这无疑会激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那么,孩子“不听话”时,有什么好方法呢?
第一,可以采用约定的方法。在孩子出去玩骑单车之前,约定好妈妈准备好晚饭后,就必须回来吃饭。这个约定必须是事先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制定的,这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对回家吃晚饭就会有一个心理预期,避免对父母提出的要求感到“突然”而产生的心理抗拒。除了这个约定之外,对于遵守或违背这个约定要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其中的惩罚措施必须是可行的,例如,如果违背了约定,则一个星期内不许骑单车;
第二,父母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再玩几分钟就回来吃饭,例如,Michael的妈妈可以对孩子说:“这样吧,你再玩五分钟,然后回来吃饭。”当孩子玩得正在高兴时,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可以有效地减轻亲子矛盾。第三,父母可以采用激发孩子自尊的方法,以退为进。例如,Michael的妈妈可以对孩子说:“迈科尔,你单车骑得真棒!你能不能骑到前面路口?然后就骑回来吃饭。”第四,Michael的妈妈也可以采用一些幽默的方法,例如,妈妈不是严肃地要求孩子回来吃晚饭,而是走出来装着步履维艰地对孩子说:“迈科尔,妈妈头很晕啊,你快来扶扶妈妈回家吧。”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不听话”,并非故意要和父母“过不去”,只是孩子自尊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听话”意味着孩子要完全遵循父母制定的规则、随时听从父母的要求。这种期望,很可能导致家庭教育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必须在制定和实施规则时同时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的问题:我们孩子的耳朵越来越“不灵”了,叫他做事情总要叫上好几遍才有反应,吃饭、睡觉总是拖拖拉拉的,搞得我很恼火。该怎样治治这个“不听话”的毛病?
孩子“不听话”,原因有三:
2.专注于自己的事,“听而不闻”;
3.不愿意执行“命令”,故意装作没听到。
可以试试以下招数:
1.改变说话时的姿势和距离。尽可能地靠近孩子,叫他的名字并保持目光接触。
2.调整说话的语气。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下达简单而又明确的命令。
3.给予一定的缓冲时间,比如“你再玩5分钟就要收起来了”,让孩子心里有准备。
4.必要时用某种方法来支持您的命令。比如孩子拖延执行命令时给予一定的“惩罚”,或取消某种权利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不听话,而且逆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看法是:应该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能约束,无所谓信任与尊重,不然他们会不服管教。因此,家长平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与要求,甚至不择场地申斥孩子,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孩子对家长望而生畏。还有的家长则受孩子的左右,孩子说什么是什么,孩子要求什么做什么,以求得孩子听从自己。更有的甚至为孩子护短,替孩子说谎,或是过分夸耀自己的孩子,这样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压抑,孩子一旦明白了,会对父母的纵容感到羞辱和愤怒。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与尊敬,家长的话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心理会愈发严重。那么,家长如何做才算对孩子尊重与信任呢?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做对了或做好了,要使他知道应该这样做,并且鼓励他做下去。表扬不要言过其实,尤其避免在众人面前做不适当的夸奖。孩子做错了或做坏了一件事,要提出意见和批评,甚至严厉的批评,采取惩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训,但批评也要实事求是。其次,当孩子遇到困难,包括学习知识,技能上的困难,处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和朋友之间的一些麻烦等,家长这个时候不要包办,更不要申斥他们为“笨蛋”。要关切地看一看,提示一下,帮一把,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够做好而努力去做,并从完成任务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
孩子犯除了各种烦恼,就会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给父母讲,父母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就会增强自信心,意识到自己的能力。
再次,要让孩子当父母的助手和参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谢谢他,即使做坏了也不要嫌他帮了倒忙,而要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请他来出主意,如到哪儿参观,爷爷奶奶过生日买什么礼品;甚至家里什么东西摆在哪儿,等等。这样做会 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大人,和父母一样拥有参预“家政”的资格,从而更加尊敬父母,并主动用“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对孩子的事情,只要他们应该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让他自己去练,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这样才能使孩子从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增长才干。
只要家长不实行“专制”,让孩子觉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信任,觉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们就会喜欢这个家,喜欢父母,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人同此心,无可非议。但有的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过严的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认真学习,逐渐提高,并要不断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