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让班级工作更加出彩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时间是一切工作和生活最基本的资源,也是教师最重视的资源和教育成本。时间管理是财富之源,是我们生命历程中的必修课程。时间管理的实质就是时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善于时间管理的企业家。一个追求卓越的班主任,应该学会时间管理,以提高班级工作效率。
一、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时间管理的方向
价值观是支撑我们全部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信念开创自己的生活,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向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时间配置,就会创造什么样的工作面貌。班主任的价值观对学生更具决定性意义。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为班主任的价值观不仅决定自己的工作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时间的配置,从而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取向。
普通高中的班级工作更容易走上应试教育的路子,毕竟高考是很强大的指挥棒。班级工作常常会把备考作为主要乃至全部的内容。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一个班级、一个班主任的评价,几乎都以分数论“英雄”。所以在普通高中班级中,从无止境的补课、熬夜和漫天的试卷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批批的“教奴”和“学奴”,而看不到活生生的人。
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引领班级时间管理呢?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主流理念。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挖掘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我理解为:一方面,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必须首先全面地了解人”,这是做好教育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通过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班级工作就要以这样的价值观为导向,把“人的发展和塑造”作为班级工作的终极主题。这样,所有时间资源的配置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二、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把合理计划落实在切实行动上
价值观统领思想、引领方向,时间管理只有通过合理的计划安排落实在行动上,才能取得实效。
班级工作应抓住三个关键的时间单位:学年、星期和天,计划的制订必须在这三个时间单位上有所统筹。班主任工作计划多数是以一个学期为单位,这未尝不可,只是在制订中一定要有学年的全盘筹划,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明显的学年单位特征。星期通常作为学年活动的一个个环节,通过一些主题式活动落实班级价值观。天则是班级时间管理的基本单位(对学科教学来说,应该是课时),从上学到放学的日常管理、教育活动的进行都是在某一天或几天完成的。
这三个关键的时间单位必须合理统筹。有了符合学年特征的宏观规划,学期乃至星期和天的工作才会有正确的定位,才能把工作时间配置正确,才不至于被一些偶发事件影响工作的正常进程。有了在宏观规划下的星期和天的工作安排,学年计划才能得以贯彻。班级管理工作中常会有一些偶发事件,如学生违纪和矛盾、家长来访等。某些老师在工作中感到疲于应付,效率低下,就是被这些偶发事件花费了精力、浪费了时间。这时候必须把工作计划拿出来,严格遵循计划的规程,在最合理的时间内处理好这些事件。一个善于时间管理的老师,甚至会把这些偶发事件都纳入他的计划里,譬如学生的违纪。许多违纪行为都是上课讲话、迟到等常规行为,可以通过班级行为规范教育与日常管理实现,即便学生打架这样偶发事件,实际上也是可计划而可控的。打架的只会是那么几个学生,那么几种情况,想办法把这几个“毛头”控制住,偶发事件就不偶发了。
计划是连接价值观和行动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计划既要很好地体现班级价值观,又要有可操作性。计划不是交给学校的一项存档。许多人不是没有计划,而是没有把计划变成现实行动。“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行为。我们的行为将决定我们的回报”。
三、在常规时间管理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时间点(段)和敏感时间点(段)的管理
常规时间、关键时间和敏感时间是班级工作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三个时间点(段)。
“万事开头难”,学期之初的班级工作有基础意义,但班级稳定和发展的关键时间点不在学期之初,而是在学期开学后的第二、三个星期和期中考试后的第二个星期。开学之初学生就要“收心”,一般来说,只要进入正常上课状态,收心是很快的。但是在第二、三个星期的时候,开学的新鲜劲和热情退去,懈劲上来,一些问题就会开始出现。这个关键时间点抓好了,及时提提学生的精神,打打懈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期中考试后的一两个星期,学生受到成绩的刺激,班主任会密集分析成绩或者个别谈话,班级会出现一个良好状况。但是要不了多久,“伤疤一好忘了痛”,学生的懈劲会再次上来,这时班主任的及时管控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两个关键时间点(段)不把握好,陶醉于学期之初的稳定,后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出现问题后再管控就得下相当大的气力。
如果关键时间点(段)具有战略性、可以计划,敏感时间点则具有偶发性,把握好这个时间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个时间点不仅不容易被发现,而且稍纵即逝。因而需要班主任有敏锐的眼光和及时处理问题的睿智。我最成功的经验是在2011年的高考期间,那年数学的难度超乎想象,看着学生表情凝重地从考场出来,我就意识到情况不妙。我班几个优秀学生见到我时,没有了以往的欢悦,更不愿多说什么。明天还有一天的考试,还有450分,这样的状态太危险。我迅速编了一条短信发到每个学生及家长的手机上:“考完了的交给上帝,待考的交给自己。孩子们,你们都是好样的,加油!”这条短信出乎意料地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响。考后,学生大顶我的微博,称之为2011年最给力的祝愿。这个敏感时间点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这两个时间点(段)的管理都必须以常规时间的管理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就达不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常规时间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上课时间到了,就应该在教室里,而不是在马路上或者床上;上语文课的时间,就必须学习语文,而不是做数学题或睡觉;课休时间就必须休整,而不是沉浸在题海中……落实这些要求,班主任要做到两点:一是加强学生时间资源管理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安排学习、娱乐和休息的时间,“能够统筹兼顾,把握重点,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每天的时间”,不断增强科学管理时间的内生力。二是善于运用常规时间管理的基本工具班级行为规范。班级行为规范是对学生在学校期间行为的一种约束和引导,其实质是让学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错误管理时间的行为许多是违规的。加强班级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运用,强化外在力量的约束,那么从早读到晚修的常规时间管理,效率就会高得多。
“时间不可贮存、不可替代,但时间可以管理”。时间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日益兴盛,把企业的时间管理成就借鉴、吸收进班级管理工作中,有助于提升班级管理成效,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更出彩。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