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百法(96-100)

标签:
语文作文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96.学习运用设问、反问
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某种看法或结论,于是先提出一个问题,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紧跟着把自己的看法、见解或结论说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设问。设问,最主要的特点是自问自答。例如:
春天在哪里?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 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青 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 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 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 出警报。(《海底世界》)
例 1,先设问,问后立即写出自己的见解,意味无穷。例 2,先提出 问题、制造悬念,然后马上加以断定,并用一组排比句具体写出事物的 结论;显然,这比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要醒目得多。
设问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而又灵活的修辞方法。可以直接用设问作 文章的标题,以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 想的作用;可以用在文章一段的开头或结尾,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可以在记叙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上设问,以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在“问”与“答”的形式上,一般的设问都是问后立即回答;个别的设问 也可以在问后不立即回答,而是在下文中逐步作答,或是用整篇的文章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叙。
需要注意的是: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 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又叫做“反诘”或“激问”,是正话反说,以问句的形式表 达自己确定的观点,即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问句的反面 就是答案。因此,反问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既不需要别人回答, 也不需要自己作答。例如:
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 浪花吗?(《林海》)
朋友们,当你们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 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 豪吗?(《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 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并由此想到他每个夜晚都是这 样工作的,最后以反问句作结,表达了“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和为我 们国家能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幸福、自豪的心情。例 2 是一个比喻与反 问交叉结合的句子,作者以反间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内容,表达了对“兴 安岭”产生的亲切、舒服之感。例 3,作者将设问与反间连用——先提出 问题(感受如何),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做了确定、有力的回答(我们 的战士是可爱的,我们应该为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感情强烈, 耐人寻味。
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加重了语言的力量,可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因此,这也提醒我们:不要滥用反问,一定要在有 必要时才用,用在感情激动、意气昂扬的情况下。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设问、反问?在语言表达上,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如何 正确运用?
(2)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自拟题目),要求学习设问、反问的 修辞手法。
97.学习运用引用
作文时,借用名言、诗词、谚语、俗语、术语、成语、典故、他人 的话等,来描写事物,表达观点或抒发感情,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引用。 引用分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写 清“××说”等字样,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暗 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明出处、来源,直接把引用的话组织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话浑然一体。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边读边画出当中引用的内容,想一想是明引还是暗引,并体会一下引用内容所起的作用:
游黄鹤楼
常听妈妈说,故乡武汉的黄鹤楼是那么雄伟壮观。寒假里的一天, 我终于登上了巍峨的黄鹤楼。
那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江边,去游览江对岸的黄鹤楼。船开 了,我透过玻璃窗,望着烟雨渺茫,一望无际的江面,不禁想起诗仙李 白的千古绝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到码头,我迫不及待地跑出船舱,直奔蛇山的黄鹤楼。远远望去, 一对金灿灿的铜鹤,一只抬头远望,一只低头沉思,体态轻盈,让人浮 想联翩,谁说“黄鹤一去不复返”呢?
绕过铜鹤,我们来到了黄鹤楼前。啊!几十米高的阁楼式建筑金碧 辉煌。黄鹤楼共有 5 层,每层楼周围都是用汉白玉栏围成的,上面刻着 花虫鸟兽,栩栩如生。楼内大厅的墙壁上,画着许多巨幅壁画。有象征 着炎黄子孙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真是“龙凤呈祥”。
沿着迂回的楼梯,我来到了黄鹤楼的顶层。瞩目远望,武汉三镇尽 收眼底。那屹立在蛇山上的电视塔直插云霄;秀美的东湖宛如一块无瑕 的翡翠,镶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奔流的长江上, 波光粼粼,好似一匹银色的锦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真是一幅难用笔墨描绘的画。
黄鹤楼,你真美啊!古今中外,多少诗人在这里吟诗作画,多少游 人在这里流连忘返。我爱你,故乡的黄鹤楼!
这是一篇十分精彩、优美而流畅的短文。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文章 根据表达的需要,多处运用了引用手法,明引唐代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暗引唐朝著名诗人崔 颢“千古擅名”的览胜之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名句,暗引典故(龙 凤呈祥),而且引用得自然、贴切,与正文血肉相合,恰到好处。这样, 就大大丰富了短文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提 高了作品的神韵和文采。
由此,我们不难悟出:作文时,要重视运用引用手法,要根据需要 大胆引用,只要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好处就可以。需要注意的是:
要全面、准确理解引文内容,不能牵强附会或断章取义。这是学习正 确引用的前提。滥使引用,引文与实际不符合,与正文内容不符合,就 会出笑话。无论是明引还是暗引,引文和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必须配 合得当,水乳交融,自然和谐,避免生搬硬套。引文的用字、标点, 都不容半点有错漏。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引用?引用分哪两种形式?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时应 该注意什么?
(2)以《游____》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记叙中学习正确运用引 用手法。
98.学习把语言写简练、明了
简练,就是语言简洁精练,言简意赅,就是做到惜字如金,能够用 三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四个字、五个字;明了,就是表达明白,让 人一看就懂。语言简练、明了,这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写出的文章才会很好地表情达意,别人才容易读懂,才爱读。 语言简练、明了,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美国第 28 任总统伍德 罗?威尔逊是著名的演说家。有人问他:“您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 得花多长时间?”威尔逊答:“两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一份一个 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一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不用准备,马上就讲。” 威尔逊的话表明:语言精练、明了的程度越高,花费的思考时间就 越长。从这个角度讲,语言简练、明了,又是我们锤炼语言的最高追求目标。 怎样才能做到把语言写简练、明了呢?
首先,就是作文时不说废话,即不说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无关的 话。这一点,前面在讲“依据中心裁剪材料”时已提到。
第二,就是作文时不说啰嗦话,即不说没有必要重复的话。语言啰 嗦,不但会“淹没”中心思想,而且会引起读者厌烦。怎样才能做到语 言不啰嗦呢?具体讲,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止语言重复。即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就决不用两句、三句。 例如:
这次跳绳比赛真令人失望,令人遗憾,令人难忘。
我坐在鱼缸旁。我睁大眼睛。我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和李华劲头 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李华用力太 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李华从地上爬起来。李华浑身是泥,好像一 只泥猴。我和李华同时大笑起来。
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你把车票退掉了吗?”我说:“我 把车票已经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车票的钱。” 妈妈说:“把退车票的钱给我吧!”我说:“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例 1,粗略一看,似乎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令人”一词间隔出现 了三次。但细一推敲,“失望”、“遗憾”、“难忘”三个词罗列了对 这次跳绳比赛的三种大同小异的心理,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应删去两 个。
例 2 的毛病是句子中做动作的人重复。同一个人或物连续做几个动 作,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做动作的人或物(主语)只需要在句首出现 一次,后面的可以省略。因此,这三句话可以改为:我坐在鱼缸旁,睁 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例 3 的毛病是没有恰当使用人称代词。文中只有“我”和“李华” 两个人,用“他”代表“李华”,用“我们”代表“我和李华”,有的 地方还可以省略做动作的人物,这样就简明了。这段话可以改为:
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们劲头十足地 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他从地上爬起来,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俩同时 大笑起来。
例 4 的毛病是对话啰嗦。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可以使用省略句。因 为在这种情况下,把不言而喻的部分省略,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段 话可以改为:
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退票啦?”“退了!”我拍拍胸脯, 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的钱!”“把钱给我吧!”“给您。”妈妈 接过了钱。
(2)防止词语堆砌。要敢于用词,追求语言生动形象,这是没错的; 但是不能一味地去堆积华丽的词藻。能用一个词表达明白的,就决不能 用两个词,三个词。词藻堆叠,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莫名其妙。例如:
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高兴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你看,柜台里那一块块璀璨夺目、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 表,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例 1 中,“兴高采烈地”与“高高兴兴地”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 例 2 堆砌了不少漂亮的词语,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因此选中 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思考练习】
(1)语言简练、明了指什么?作文时,语言为什么要简练、明了?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练、明了?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语言是否简 练、明了,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99.学习正确使用“的”、“地”、“得”
读大家的习作,普遍发现同学们对“的”、“地”、“得”这三个 词重视的程度不够——或使用得不准确、不恰当,或把三者混为一谈。
“的”、“地”、“得”在汉语普通话词类中,都属于结构助词, 都读作轻声“de”,但是在书面语言中必须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因为 每个词都各有自己的用法。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画出带有“的”、“地”、“得”这三个 结构助词的语句,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用法:
世上只有妈妈好
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妈妈爸爸正在看电视。忽然,一个电话打来, 老舅妈要生孩子了,让我妈赶快去县医院。
我妈妈一听,急出了一头冷汗,连外衣也没拿,穿着毛衣跑了出 去??
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可想妈妈了。我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从早 晨走到中午,从中午走到黄昏,多少次好像看到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多 少次听到楼道里的脚步声,打开门一看,却不是妈妈。到了晚上,妈妈 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头发乱乱的,衣服也皱皱的,脸色又黑又黄,疲 倦极了。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您可回来了。您 不在的时候,中午我都没吃饱。”
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妈妈听后,二话没说,赶忙来到厨房为我做饭。 她做了我爱吃的鸡蛋炒米饭和拌西红柿。虽然饭菜简单,但我吃得心里 热乎乎的。我吃完饭和妈妈一起去看电视。看着看着,妈妈睡着了,睡 得那么香,那么沉,妈妈一定是累坏了。我从小屋里拿出小被子轻轻地 给她盖好。
早晨,我睡眼朦胧中听厨房有动静,睁眼一看,才五点钟。不知不 觉,我又睡着了。当六点半的钟声把我叫醒时,我去大屋一看,爸爸睡 得死死的,妈妈却不见了。我想:妈妈一定又去医院了。饭桌上放着一 张字条,上面写着:“儿子,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旁边还放着妈 妈为我做的早饭。我看着字条和早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天下的母亲们:您们辛苦了。 天下的儿女们:我们要为父母多做一些事。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真幸福??
星期六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正在看电视。
(名词)(表示时间的名词)
多少次好像看到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多少次听到楼道里的(代词)(表示方位的名词)(表示处所的名词)脚步声??
(表示声音的名词)
到了晚上,妈妈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头发乱乱的,衣(代词)(表示事物的名词)服也皱皱的??
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妈妈听后,二说没说,赶忙来到厨房为(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人的名词)我做饭。
我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形容词)
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
(形容词)(动词)(名词)(表示方位的名词)
我从小屋里拿出小被子轻轻地给她盖好。
(形容词)(动词)
虽然饭菜简单,但我吃得心里热乎乎的。
(动词) (形容词,补充说明)
看着看着,妈妈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沉??
(动词)(形容词,补充说明) 从上面列举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规律:“的”,它的前 边一般是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起修饰、限制作用;后面多是表示人 物、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地”,它的前边一般为形容词; 起修饰作用,后面多为动词。“得”,它的前边一般是形容词、动词;
后面的词语多是形容词,对前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的”、“地”、“得”好比句子中的“楔子”。作文时,正确使 用“的”、“地”、“得”,可以使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进 而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否则,句子就会出现结构混乱、语不达意的现 象。这就提醒同学们:要特别重视掌握“的”、“地”、“得”各自的 使用方法,增强思想意识,提高使用的正确率,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 表达质量。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求正确使用“的”、“地”、“得”?“的”、
“地”、“得”各自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在使用
“的”、“地”、“得”方面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100.学习使用标点符号“说话”
标点符号也是同学们作文中的薄弱环节。有很多学生,认为标点符 号对于语言无足轻重,不像对文字那样重视,表达时只注意推敲文字, 而忽视标点。个别同学还竟以为标点符号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标点符号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它不但可以表示书面语言中不同的停顿,句子的不同语气,而且还能表 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一句话,它是帮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对此,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曾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 有时还在其上”,如果用错了,“便可以把文字弄到完全相反的意义上 去。”
因此,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注意用对标点(如: 该用句号就不能用逗号),写对位置(包括标点符号在每一行的占位和 在每一格或两格中的占位),而且还要注意推敲标点,学习用标点符号 来“说话”——借用标点符号来增强语言气势,表情达意,以提高文章 的感染力。在这方面,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范例。例如: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养花》) 这句话完全可以这样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的确)是真 理。”而作者设置反问,借用问号的作用,就大大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既强调了自己观点的真实性和肯定性,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 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趵突泉》)这句话中的省略号, 省略了小泉其它变幻莫测的种种姿态。作者以省略号一带而过,故意留 下语言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 比写出来更深远,更有韵味。
“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忆铁人》)这是铁 人(王进喜)从托儿所出来,在回去的车上,听说阿姨抱的是别人的孩 子,坐在地上哭的倒是她的亲骨肉后,课文描写铁人神态、语言的一句 话。这句话中的后半部分,仅仅两个字,就是借助问号、省略号、叹号 这三个标点符号,便把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想到错批评了阿 姨而万分悔恨自责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习作,体会一下小作者又是怎样运用标点符 号来“说话”的:
家中趣事
一个星期天,我家吃包饺子。后勤部长妈妈做好准备工作后,我和 爸爸便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毕恭毕敬并排坐在椅子上,等着“部长”一声令下,就一显身手。 开始包了。妈妈不愧是后勤部长,擀出的皮儿圆溜溜的,好看极了。
我拿起一个皮儿,用筷子夹起一块儿馅,小心翼翼地放在皮儿中间,两 只手使劲一捏,呀,坏了,馅从皮儿边冲了出来。我赶紧“急救”,捏 了一块面堵住裂口。谁知饺子馅太淘气,又从另一头探出了脑袋。我又急忙“抢险”,再捏一小块面封住漏洞。爸爸嘲笑我,说:“你好像在 补车胎。”我们都乐了。我把补好的饺子摆在盖帘上,它挺着将军肚, 披着布满补丁的“铠甲”,真让人不好意思。
再看爸爸,他不慌不忙,一副老练的样子,一边包,一边吹牛,向 我传授技艺:“你呀,别太使劲儿,轻轻捏。你瞧我??”不知怎的, 饺子馅不肯给爸爸赏脸,一股脑地跑到皮儿外,讥讽似的向爸爸“示威”。 爸爸出了洋相,我的肚子都笑疼了。
“部长”忍不住了,特关心我们似的说:“你们爷俩,真是一对笨 熊。别较劲了,能包什么德性就包什么德性吧!”我和爸爸举起沾满白 面的手向妈妈敬了个礼,同声喊:“是!部长大人!”
经过一家人的“奋勇战斗”,一片怪模怪样的饺子躺在盖帘上。饺 子下锅了,妈妈风趣地说:“这简直是一锅馄饨!”我也贫了一句:“对, 这是我家的专利!”笑声回荡,“馄饨”飘香,小屋里充满爱意。
本文称得上是一篇脍炙人口、越读越有味儿的佳作,尤其在语言表 达方面,更是值得称赞。小作者的语言极为活泼、俏皮,具有个性风格, 再加上文章多次巧妙、灵活地运用双引号,就使得语言越发幽默风趣, 引人回味不尽。这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呀!
【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标点符号是帮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语言表达 时,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有哪些要求?怎样借用标点符号来“说话”?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在标点符号 运用、特别是在使用标点符号来“说话”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动 笔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