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百法(91-95)

(2021-12-30 17:41:11)
标签:

语文

作文

学习

复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91.学习运用借代

“借代”,从字面儿上讲就是借来,代替。具体地讲,“借代”就 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一个和他(它)有密 切关系的东西(或名称)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文百法(91-95)

我国陈毅元帅在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一次,他看书入了迷,家里 人把糖和蒸好的糍粑端来放在他的书桌上。他头也没抬,伸手捏起糍粑 放到砚台里蘸了一下,便送进了嘴里。家里人进来,见他满嘴是墨水, 大吃一惊。陈毅这才醒悟,诙谐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党得肚 子里墨水太少哩!”墨水是书写用的,显然,在这句话中,陈毅是借“墨 水”来代指文化知识,多么生动啊!

可见,借代是人们交谈用语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当然,它更可以运 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去。

在作文中正确运用借代方法,可以使语句简洁含蓄、富于变化、丰 富多彩,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可以使语言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 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如:

“这时,一位红领巾走过来,把果皮捡起,扔进了垃圾筒。”红领巾怎 么会“走”、“捡”、“扔”呢?显然,句中的“红领巾”代指的是一 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又如:“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 的刺刀从前门进来。”(《小英雄雨来》)刺刀怎么能走“进来”呢? 很显然,这里的“刺刀”代指的是手执刺刀的日本鬼子。

2)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如:“祖国的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多么令我神往啊!”显然,句中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代替的是祖国的一切。又如:“自从当上了班长,我觉得每 天都有几十双眼睛在盯着我。”很显然,这里的“几十双眼睛”代指的 是几十个人。

3)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如:“他全心 全意为大家服务、谋利益,因此大家再次把乌纱帽戴在了他的头上。” 显然,这里的“乌纱帽”代指的是“官职”。

4)借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去代替人或事物的通 名。如:“无论是三月还是平时,我们这些小雷锋们照顾张奶奶的行动, 从没有停止过。”显然,这里用雷锋的名称代指广大的少年儿童。

总的来说,借代没有固定的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灵活运用会更 加生动。运用借代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来借代的名称或事物,必须是 有代表性的、人人皆知的代号或特征,必须和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密切相 关;否则,不但失去了借代的作用,还会使语句含混不清、令人费解。 另外,用形体特征代指人或事物时,还要注意褒贬色彩和使用的场合。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代?借代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运用借代手法需要注 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哪些句子运用了 借代的手法,有什么问题,想想还有哪些语句可以运用借代的手法来写,然后动笔改一改。

92.学习运用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现实中的人物、事物尽力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夸张。

夸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 说。如:“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我端起搪瓷 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金色的鱼钩》) 嗓音再响,相隔十里地,也不可能会听到他的声音;搪瓷碗再重,也不 可能会有千斤。显然,这两句话运用了扩大夸张的手法,极言声音传得 远,人物心情激动的程度深。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 说。如:谁敢动刘代表一根毫毛,我们就把路矿两局打得片甲不留。”

(《工人代表》)“一根毫毛”并不会损伤人的身体。显然,这句话运 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既表现了工人们对刘代表(少奇)的关心,又写 出了大家对敌人的愤怒。又如;“五岭逶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主席诗《长征》)诗中说在红军眼里,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就像可 爱的“细浪”一样,磅礴的乌蒙山就像大地上滚动的“泥丸”。显然, 这两句诗也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岭矮小,以此反衬工农红 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超前夸张,即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 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看到这鲜绿的麦苗,我就闻到了白面馒 头的香味。”看到鲜绿的麦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会闻到馒头的香味。 显然,这句话运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获得了大丰 收,蒸出了香味四溢的馒头)说成先出现的事。

作文时,正确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生动地表 现作者对人或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提高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强 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不似真实,胜似真实,有利于突出事 物的本质特征,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

运用夸张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夸张允许言过其实,但必须要有依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 人或事物的特征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否则,夸张就失去了真实感。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讲: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夸张就真实, 因为那里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因 为广州一年四季或温暖或炎热,根本不下雪。

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说话不能 又像夸张,又像真实。如:说“白发三千丈”,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 果说“白发三尺长”,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抄袭前人的,或简单地摸 仿、套用。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夸张?夸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夸张具有什么作用?运 用夸张手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写一篇记人或叙事的短文(题目自拟),要求有目的地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或事件的主要特征。

93.学习运用双关、反语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 有意地使某一个词句同时表达双重的意思——表面上说一个意思,内里隐含着另一个意思。 双关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句同时表达双关的意思;另一种是利用词句的多义现象,使一个词句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形成双关。如:

这条路啊,下雨时是“水泥”路,天旱时是“扬灰”路。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例 1 中,“水泥”和“洋灰”本是一种建筑材料,但它们与“水泥”(又是水又是泥)、“扬灰”(灰尘飞扬四起)同音。例 2 中,“碰壁” 一词,表面上是说走路不小心碰到了墙壁,内里隐含着与敌人斗争中的 挫折和打击;“黑洞洞”一词,明说天黑,四周光线暗,暗指当时的社 会黑暗。

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点儿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以使语言明快幽 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的语言环境的需要,使表达更 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双关时要注意的是:句中两重意思必须明显。就是句中含而不 露的意思,也必须要让读者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或上下文的交代,自然地 体会得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双关的作用,还会出现句意混乱的现象。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使用同本来意思恰好相反的词句来表达原本的意思。例如:

妹妹的胆子可真大,就是一只猫也会把她吓得赶快跑到妈妈的身 后躲起来。

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 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 类“犯罪活动”,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1 中的“大”字是反义词语,说妹妹的胆子“真大”,实际是说 她的胆子小得可怜。例 2 中的“犯罪活动”是反语,实际是说在大人们 的反对之下,我们只得被迫停止了钓鱼这项极其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 说反语,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往往能够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讽刺 性,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双关?双关的形式有哪些?运用双关手法需要注意什 么?什么叫反语?运用反语手法需要注意什么?

2)读读下面的开头、结尾,想想句子中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然后任选一个题目,把文章续写或补写完整。

《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开头:我们的学校比较大,小商小贩看中 了这块“宝地”,都聚在这里卖东西。这样一来,白色垃圾挂在树上, 漂在水面,飞在半空中??景象甚为“壮观”。

《我的爸爸》开头:奶奶临终前再三嘱咐爸爸:“不要把我送火化厂,我怕。”可爸爸是一村之长,几百口人都看着他。??结尾:夜深 了,很凉。我去奶奶屋让爸爸早点休息。推开虚掩的门,我看见爸爸跪 在奶奶的骨灰盒前。清冷的月光投照在他身上,身躯略显单薄,却又那么正直。

94.学习运用对偶、排比

对偶,又叫“对仗”、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列,来表达相对、相近或意义上密切 相关的内容。例如:

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开国大典》)

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 我跟前;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响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 。(《高 大的背影》)

1 从天上、地下两个角度,生动地描写出“天安门广场灯笼火把 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时的壮观景象。例 2 从形式上, 间隔反复两次“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跟前” 又与“实实在在的响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对仗;从内容上,“高大 的背影”又一语双关,既写出那位三轮车工人背影高大,又含蓄写出他 没有虚伪,没有浮夸,对人朴实,品质高尚。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内容上语言精 练集中,概括性强。作文中,自然、恰当地运用对偶句,可以使两个相 对的意思对比更鲜明;可以使两个相近或相关的意思互相映衬、补充, 意思更完善。

运用对偶时,需要注意的是:表达形式要为思想内容服务,不能单 纯追求语言形式对仗工整。一句话便可以说清楚的,就不要硬对成两句; 几句话才能说清楚的,又不能强缩成上、下两联。

排比,就是把内容密切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字数大 致相等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成一串说出来。例如: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 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 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 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 30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 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 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一齐欢跃起来。(《开国大典》)

老师,您像地下的一条树根,把知识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我 们;您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您又像一名勤恳的清洁 工,不让一颗纯真的心蒙上尘垢。

1,作者先以“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看见过??”的句 式,把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来突出漓江的水既不同于 大海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水平如镜,而有它自己独特之外;随后, 作者便运用一组排比句,从自身感觉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这三个方面, 来具体描写漓江水独具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并自然地融情于景中。 例 2,写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所产生的巨大反响:先写听到宣告,全场 30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接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 欢跃起来。例 3,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又表达出了对教师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很富于表现力,比对偶更自由灵活,更丰富,更能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用排比描写事物,可以把事 物的特征更准确、更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 感情抒发得更深,更加淋漓尽致。因此,作文时排比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

运用排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必须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不能为了排比而排比,生硬地拼凑排 比的语句,牵强附会。

要设计好排比中各项排列的顺序,注意各分句间的内在关系。如, 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范围的大小为序,或以程度的轻重为序等。 总之,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把意思一层一层地写下去。这样才能使 读者得到的印象也跟着步步加深。

排比的方法不仅可以构成排比句,也可以构成排比段。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偶、排比?各有什么作用?作文时如何自然、恰当地 运用?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其中的排比句,然后仿照例段也写一段 话。

我家院中的平台上摆着十几盆月季花。有紫红的,有桃红的,有淡 黄色的,还有乳白色的??在碧绿的叶子映衬下,月季花显得更加鲜艳、 美丽。它们有的正在盛开,有的含苞欲放。它们姿态各异,有的昂着头, 就好像在望着天空上的小鸟飞翔;有的低着头,就好像美丽的公主穿着 花裙子跳舞;有的坐着,就好像是弹钢琴的小音乐家;有的躺在叶子上, 就好像在舒服而又柔软的床上休息;有的歪着头,就好像小专家在思考 问题;有的身体挺得直直的,就好像在老师面前严肃地回答问题?一股 股地香味沁入了我的心脾,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幻觉世界。

95.学习运用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在文章中特意反复使用某些词 语、句子或段落,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反复。

反复的具体使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连续反复,即反复的语句紧连在一起用。例如: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 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十 里长街送总理》)

1 连用两个“望着”,写出了红领巾们耐心等待总理灵车的情景; 例 2 连用两个“站着”,写出了人们站的时间久,表现出了人们对总理 的深切怀念。

2)间隔反复,即相同的词句段间融开来反复运用。例如:

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一夜的工作》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例 1 间隔使用两个“多么”,既写出“我”在回来路上的感受和激 动的心情,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 2 中的三个自然段,间隔反复 两次“再见了,亲人!”这一句,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对朝鲜人民惜别的感情。 为了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增强语言气势,间隔反复还可与排比句结合起来使用。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蹿 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又中途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 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 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上来了一个!(《趵突泉》)

这是一组间隔反复的排比句,通过“有的”反复运用,展示了泉水 中水泡的多种姿态。

另外,在写某些文章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将间隔反复贯通全篇。 如《林海》一文,文首、文中、文末三次出现兴安岭叫人感到“亲切、 舒服”,既反映了作者随着景色描写,越来越强烈的思想感情,又分清 了层次,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结合起来使用。如:永远那么纯洁,永 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 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这句话三次间隔反复“永远那么”,两次间隔反复“永不”,三次 连续反复“冒”,强调了趵突泉的美,展示了大泉喷涌的旺盛气势,突 出了泉水不畏难艰、蓬勃向上的品格,同时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力量的 思想感情。

作文中,正确运用反复手法,不但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而且有 助于分清层次,强调感情,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手法需要强调的是:运用反复,必须要适合表情达意的 需要。反复不是“重复”,不必要的反复,会使文章语言啰嗦、累赘; 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 必须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反复,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语句都可以的。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反复?怎样运用反复?使用中应该注意什么?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文中反复的语句,想想是哪种形式的反 复,具有什么作用。然后仿写一段话。

“越是脏的东西,才越需要干净!”老爷爷一边笑眯眯地说着, 一边继续擦着。果皮箱渐渐显露出原来的颜色,恢复了它洁净的原貌。 我拾起刚才那两个时髦青年扔在地上的香蕉皮,小心地放进果皮箱,生 怕玷污了老爷爷辛勤劳动的成果。老爷爷朝我点点头,笑笑,我也朝老 爷爷招招手。然后,我离开了这里,向家走去。老爷爷讲的那句话“越 是脏的东西,才越需要干净!”我要永远记在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