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百法(81-85)

(2021-12-30 17:38:41)
标签:

语文

作文

学习

复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81.学会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 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作文百法(81-85)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 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 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 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 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 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 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本文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 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 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 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 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 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 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 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 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 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 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 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 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 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 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 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 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 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 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 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 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 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本文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 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 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 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 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 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 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物喻人?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文可以收到怎样的 效果?需要注意什么?

2)写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要求自己拟定题目,正确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82.学会“大”题目“小”写

命题作文,特别是大型的作文竞赛,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笼统的“大” 题目。如,“我爱社会主义”、“我爱北京”,“在举办‘亚运’的日 子里”、“在申办‘奥运’的日子里’”、“在迎接香港(或澳门)回 归的日子里”??这些题目(范围题)都很大,不容易写好。许多同学 一见到这样的题目,就觉得非从大处落笔不可。于是,或写一番从电视、 广播中得来的见闻,喊一番口号;或东拼西凑,泛泛地写一番社会、学 校、家庭的大好形势,可喜变化;??结果,文章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

其实,要写好这样的文章,恰恰应从小处入手。首先,要像照像那 样“聚焦”,把题目化小,化具体;然后从小处着眼;在题目限定的要 求、范围内,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中, 选取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具体事例或细小事例,来表现中心,即“大” 题目“小”写,以小见大。

如,一次作文比赛,题目是“我爱北京”。北京这么大,又是祖国 的首都,要写好这篇文章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一个北京偏远山区、又从 未进过北京城的孩子,巧妙地运用“大”题目“小”写的方法,以《我 爱家乡的红珍珠》为题,写家乡人民为摆脱贫穷面貌,村头地边、漫山 遍野,都栽上了红果树。几年后,红果树开始进入盛果期,乡亲们采摘 着珍珠般的红果,喜在心里,笑在脸上。不到几年时间,家乡人民的生 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文章结尾写道:“我爱家乡的红珍珠,我更爱 家乡勤劳的人民。”比赛结果,这篇文章获得了市级二等奖。

下面这篇文章获北京市小学生作文竞赛复赛(题目是“在举办亚运 会的日子里”)优胜奖。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本文“大”题目“小” 写的特点:

我为社会增添一份美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心中便涌起 自豪感。

那是亚运会前夕,我听说亚运会自行车比赛要经过密云,政府倡导 把阳台变成花园。于是我劝爸爸把阳台上的废物清理掉。爸爸说:“不 用弄,咱一户能影响多少!”我说:“不能这么说,要是人人都这么想, 那首都还怎么开亚运会!”爸爸听了说:“要干你自己干。”我知道爸 爸有意为难我,就说:“干就干。”

星期日这天,爸爸妈妈上班了,我就开始了这次特殊的家务劳动。 我先把阳台上的酒瓶、木板等杂物搬出,扫净,用抹布把栏杆擦净,用 拖把把地面拖净。再把一些木板搭在阳台栏杆和窗台之间,在上面摆几 盆粉红色的月季、火红的串红和翠绿的万年青。阳台真的变成了小花园, 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我欣赏着创建的“小花园”,心里美滋滋的。 最后我把酒瓶装在网兜里,跑到收购站卖了。晚上,爸爸回来,看到焕 然一新的阳台,欣赏了半天,高兴地说:“我们的小燕子长成大燕子了, 了不起了。”

不知怎么的,这事让居民楼组长知道了。在居民会上,他当众表扬 了我,还号召大家向我学习。这下,我们楼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搬东 西,摆花。整个楼都生辉添色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长时间了,但每当想起来,我就感到自豪;因为 我是一个小东道主,更因为我为社会增添了一份美。

短文之所以写得如此清楚、具体,是因为文章所记叙的内容是作者 亲身所做的事;文章之所以这样感人、有意义,是因为小作者深深懂 得——要写好有意义的事,必须先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文章之 所以这样生动、切题,是因为作者知道——面对这样“大”的题目,必 须要从“小”处着眼,选自身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动笔,只有这样文章才 有说服力,有真情。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大”题目“小”写?为什么要学会“大”题目“小” 写?“大”题目怎样“小”写?

2)以“在迎接香港(或澳门)回归的日子里”为内容,自己命题, 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习运用“大”题目“小”写的方法。

83.学会把自己“摆进”文章中

小学生,主要学写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又要求必须写真人实事, 真景实物,即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就涉及到自己在文章中的位置的问题。 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自己所做或经受过的事情),“我”就是 文章中的主要线索,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之一)。因此, 文章中自然少不了“我”。同学们写这类文章,也不容易将“我”丢掉。 而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时:由于“我”居于文章 中的次要地位,已不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和记叙的核心。因此,同学们 往往忽略“我”的作用,甚至把“我”从文章中“抠”去,省略不写。这是极为错误的。 如,有的同学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把老师的优点写得很充分,但是没有把作者自己和被写人(即老师)这种关系用事实表现出来—— 这位老师对“我”怎么样,有过什么接触、帮助,全文一字不提。这样 纯客观地来写一个人物,是不近情理的;“我”在文章中不出头露面, 也不会很好地写出老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反映,尤其不切合文题中的“我” 字。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本文在写法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 的问题:

添嘴巴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老师走进教室说:“今天咱们来玩一个添嘴巴 的游戏。”老师先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娃娃头,这个娃娃黑黑的头发, 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头,可惜就是没有嘴巴。老师说:“谁能把娃娃 的嘴添上?”郭岩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老师先叫郭岩出来,用布把他 的眼睛蒙住,把他带到小黑板前。郭岩转了三圈后,拿起笔把嘴添在了 右腮帮子上,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又叫了几个同学,这几个同 学有的把嘴添在了腮帮子上,有的把嘴添在了眉毛上,还有的把嘴添在了脸的外边,教室里笑声不断。 这时,老师说话了:“你们要动脑筋,不能瞎添。谁保证能把嘴巴添在合适的地方?”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手举起来。老师叫了王壮。 只见王壮走到小黑板前,转了三圈,但是很慢。他又用手在黑板上摸来 摸去,找到了中心点,用笔在鼻子处点了一下,好象觉得不对,又往下 移了一些,把嘴添在了鼻子的下面。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一 片欢声笑语??

这篇短文写得很朴实、流畅,只是没有把“我”摆进文章中。“我” 尽管没有亲自到小黑板前去“添嘴巴”,可是参与了这个活动,活动中 也一定会有所表现、感受。而这些,文中只字未写,作者真成了“隔岸 观火”啦。

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时:“我”尽管居于文章中 的次要地位,但毕竟是文章中的重要线索,是文章内容的见证人;尽管“我”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对渲染气氛、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却起着极为重要的烘托、陪衬作用;更何况全文要表达的总是“我”的喜怒 爱憎的情感。因此作文时,一定要学会把“我”摆进文章之中。记叙文 中,如若通篇不露一个“我”字,一般说来,这算不上是好文章。

【思考练习】

1)写记叙文,为什么要学会把“我”摆进文章之中?为什么通篇 不露一个“我”字的文章,一般算不上是好文章?

2)修改《添嘴巴》一文,把“我”摆进文章中。

七、认真锤炼语言

语言是文章表现形式要素之一。作者记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都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显现;文章好与坏,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 语言的质量如何。足见,语言质量的高与低,仍然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优劣。 俄国人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如何让语言牢牢粘住读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在把语言写生动、 简练、明白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84.学习把语言写生动

能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人物(包括作 者自己和文中其他人物)性格、兴趣、思想品质等个性特征,这样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语言,就算是生动的语言。 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大家先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语言的特点,想想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国庆节之夜

“婧儿,快来看礼花!” 随着妈妈的招呼声,我跑到后阳台。哇!好漂亮啊!只见西面爆发出一朵绚丽无比的“花朵”。上上下下一色红,四周里凹外凸,真像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朵啊!看,东面有一个白点,在空中徐徐上升,上升??在引人注目的地方,爆发出一朵洁白的花。那婀娜多姿的形态,那玉洁冰清的外表,怎么看都像是一朵盛开的玉兰花。瞧,“玉兰花”开始缩 小了,下降了。忽然,星团升上了夜空,这一簇,那一簇,一眨一眨,一闪一闪,简直使人目不暇接。

令人惊奇的不只是“玉兰花”,“锦上添花”和“套环”,也十分 令人着迷。看,东边首先爆发出一个红色的“太阳”,红得是那样鲜艳,那么耀眼!接着又爆发一个,与上个不同的是,这个是绿色的。瞧,又升起两个,颜色也不一样,一个是黄色,一个是蓝色。四个交织在一起,有红,有黄,有绿,有蓝,那景象别提多壮观了!看着,看着,忽然从东边一下升起五个圆环,一个连一个地套在一起,又从东至西,依次落下,整个过程是那样有条不紊,就像穿着彩衣的仙女向人间散发着美丽的花环一样。“花环”刚刚落下,西方一颗黄色的星星,冉冉上升,越 升越高??终于在北方爆发了,只见以中间黄点为中心点向外喷射出无数颗流星,整体看像一朵大花,又像彩色的流星雨。这令人惊奇的流星雨,简直使我看呆了??

“看,糖葫芦!”不知谁喊了一声。我睁大眼睛望去,只见几个红点连成一串,在空中来回摆动,真像一串串让人馋涎欲滴的糖葫芦啊!

艳丽的礼花,把首都的夜空,妆扮得光彩夺目,五彩缤纷。望着这 壮丽的夜景,我不禁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正像这绚丽多彩的礼花吗!

这篇短文,记叙的是小作者在国庆节夜晚观看焰火的情景。作者以 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礼花的颜色、形状和变化,突出了国庆节夜晚美丽动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具有儿童特点的喜悦、惊奇之情。 短文中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生动呢?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哪些方法呢?

1)一边想象一边写。作者脑海中一边浮现着景物的样子、事物发 展变化的情景,一边进行叙述和描绘。这样,就容易形象逼真地再现出 景物及场景。

2)用童话表童心。即小孩儿说小孩儿话。这是作者把语言写生动、 体现自己语言个性的最重要的方法。作者依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乐于怎么说,就怎么写;觉得怎样说好,作文时就怎样写。把自己记叙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是根本目的,不机械地去学别人的腔调儿,这样就避免了“成人腔”—— 小孩儿说大人话。总之,作者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 感情,勇于体现自己的语言个性,真正做到了“我笔写我口,我口表我心”。

还有,作者敢于运用词语,善于炼词炼句。这也是短文语言生动的 重要原因。

【思考练习】

1)语言生动指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

2)自拟题目,写一篇绘景或状物的记叙文,要求语言要生动。

85.要敢于用词用句

文章、段落都是由若干词句连缀而成的。而词句又有新与不新、生 动与不生动之分。词句是否新颖、生动,直接关系到语言的质量、文章的质量。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小文,边读边画下文中新颖、生动的词句,体会一下这些词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春天来了

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 春姑娘藏在花朵里,花朵就开了;春姑娘藏在树梢上,树枝就长出了嫩芽;春姑娘藏在草丛里,小草就慢慢地钻了出来;春姑娘藏在小河 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美丽极了! 那些活泼的小鱼儿在水中悠闲自得地游来游去。那圆脑袋的小蝌蚪凑着 热闹和小鱼捉着迷藏。中午,火红的太阳挂在高高的天空上,射下万道 光芒,河面银光闪烁,岸边的花草树木倒映在水面上,一阵春风拂过, 河面漾起阵阵涟漪。

啊!春天的小河,你真美!

春天很美,本文写得也很美。文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中大量地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词句。如: 生动的词语:生机勃勃、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挂、银光闪烁、倒映、拂过、漾起、涟漪。 优美的句子:“春姑娘藏在花朵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那些活泼的小鱼儿??凑着热闹和小鱼捉着迷藏。” 这些生动、优美的词句,给文章增了色,使文章生了辉。 这就提示我们:作文时,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要敢于用词用句,要大胆地练习使用脑中或手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要增强“运用” 意识,在运用中逐步求得准确、生动、形象、新鲜、富于变化。

学习、积累好词佳句的目的就是“运用”,即学以致用。不用,学 习、积累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中,才能进一步 巩固、掌握好词佳句,才能逐步提高使用的质量。怕别人说“堆积词藻”, 不用、不敢用,到什么对候也不可能会用。

要敢于用词、用句,手中、脑中事先必须要有“积蓄”,现学现用 是来不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积累,以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语言。 除了要在课内外阅读中向书本、报刊学习语言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向周 围的人以及接触到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等)学习语言,做生活 的有心人,把日常生活中一切和别人交往的过程,听新闻、看影视的过 程,都当作是学习语言的过程。“积累”丰富了,作文时美词佳句就会 汩汩而来,自然流向笔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用词用句?美词佳句汩汩而 来、自然流向笔端的前提是什么?

2)自拟题目,写一篇记人或叙事的短文,要求注意学习运用日常 积累的好词佳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