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百法(61-65)

(2021-12-30 17:27:05)
标签:

语文

作文

学习

复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61.学会使作文情节曲折

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 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

有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观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 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趣盎然。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内容生动, 而且情节曲折,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 动人心弦、摄人心魄。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帐, 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

作文百法(61-65)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小作者在安排情节上有什么特点,能 否从中悟出一些使作文情节曲折的方法:

我真没想到

“通知家长,今天下午来学校开家长会。”老师郑重地说。“家长 会”,多么讨厌的字眼儿。唉,今天又有“好受”的了,爸爸又该打骂 我了。我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乱槽槽的。

到了家,我用很小的声音告诉了爸爸。爸爸瞟了我一眼,“让你妈 去!”“妈妈下午五点才下班,还是您去吧。”爸爸没有言语。

下午,爸爸去了,我在家等着吧,肯定没有好结果。我清楚,每次 家长会,老师无非是表扬先进,揭差生的“老底儿”;每次爸爸、妈妈 开会回来,对我不是打骂就是“给脸色”。看来今天也不会例外。

将近五点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呀!受苦的 时刻到了,等着打骂吧,我做好了思想准备。爸爸推开门,表情阴沉, 没有说话,顺手又把门关上了。此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爸爸面 对我站了一会,表情又一点点缓和下来。我觉得有一线希望,就试探着 问:“爸,老师说什么呀?”“你甭问了,反正爸爸不会打你的。”我 好奇怪:今天爸爸怎么变了?这时爸爸又问我:“今晚想吃什么?爸给 你做。”“我想吃的多着呢,您随便做吧!”从此后,爸爸再没有打骂 过我。

我真想问问爸爸:您怎么不打我啦?可我始终不敢。直到现在,我 也不知道那天老师到底说了些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小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 的呢?在安排情节上,作者采取了欲扬先抑、欲喜先悲之法。行文时, 作者先通过自己的心理描写,步步铺陈,尤其是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地 描写,以渲染情节气氛。如文章中,随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愈来 愈沉重;当爸爸从学校回来、进屋又顺手把门关上时,屋内的空气像是 凝固了,“我”的紧张程度也达到了高潮。而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我” 的预料,真是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这样,文章便自 然地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

为使文章情节曲折有秩,除采取欲扬先抑方法之外,同学们还可以 在安排材料的顺序上动一番脑筋。如:变常用的“先因后果”的顺序为“先果后因”;变常用的“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为“倒 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的关键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头一步一步地记叙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 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开头就引起人的注意或造 成悬念,吸引读者带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或“这是怎么回事” 的疑问读下去;这样,既加深了读者对结局的印象,突出了中心事件,也有效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把常用的记叙顺序练习熟了,才可以学习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要根据文章中心和表达的实际需要,来 安排新的记叙顺序,或是为了突出结局、关键部分的效果,或是为了让 读者带着追问原由的念头看下去,总之,不能单纯追求“曲折”;要注 意由“结果”转入“起因”,由“倒叙”转入“顺叙”的衔接、过渡。

【思考练习】

1)情节曲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作文 时,怎样才能做到“情节曲折”?

2)以《原来如此》或《一场虚惊》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先列提 纲,情节要曲折。

62.学会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 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 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 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 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 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 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 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 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 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 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 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 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 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 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 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 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 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 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 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 10 天造好 10 万枝箭;诸葛亮说只 用 3 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 3 天 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 趣。

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 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 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 读。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 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 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悬念?怎样设置悬念?要注意什么?

2)以《神秘的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 习正确使用悬念手法。

63.学会巧设伏笔

伏笔,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致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没有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 怎样设置伏笔呢?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 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如《我的 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 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 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 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 可能被敌人发觉。”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 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 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 呻呤”埋下了伏笔。

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设置伏笔。如《夜莺之歌》一文,开头写小夜 莺“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这就为下文小夜 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正因为他的 衣服是绿色的,跟树叶差不多,所以钻进树林就不易被发现,便于隐蔽。

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写五壮 士完成掩护任务之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 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就告诉我们:五壮士将面 临后有追敌,前是悬崖的绝境,暗示故事结局将是五壮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穷人》一文,开篇讲渔夫的妻 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时,写道:“桑娜沉思着:丈夫不 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 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 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划 着十字。”这段心理描写,既讲了桑娜一家家境穷困,又讲了她对丈夫 十分疼爱。这就为她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时,所产生的忐忑不安的 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设置伏笔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伏笔要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 系,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埋设事情发展 过程的“诱因”、“条件”,或暗示事件结局、为人物安排后路,等等, 总之不能节外生枝。

【思考练习】

1)什么是“伏笔”,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巧妙地设置伏笔?

2)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使用设置伏笔的方法。

64.学会使用对比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这就叫 做对比或对照。对比,原本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是针对语句而言的。 但人们完全可以将这一语言的修辞方法扩展为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 运用对比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 而且便于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文章的思想倾向。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对比”的特点及作用:

大家都夸她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到利华商场买东西,顺便路过菜市场买 点芹菜。我正挑选着,就听有人说:“同志,你交税了吗?我回头一瞧, 原来是一位做税务工作的阿姨。她脸上带着笑意,正和一个卖蘑菇的小 贩说话。只见那个小贩嘴里叼着烟,不时地吐着烟圈,好像税务员跟别人说话似的。 那位税务员又耐心地说了声:“同志,请你交税。”这回,那个小贩可烦了:“交什么税,我早交过了。”说着,他坐在板凳上,翘起二 郎腿。税务员阿姨还是那么耐心:“你说早交了,帐单上怎么没有,要不要去税务所核实一下?”

小贩一听这话,不再悠闲地吸烟了。他往左右看了看,然后从蘑菇堆里挑出两袋鲜蘑菇,直往税务员手里塞,嘻皮笑脸地说:“小意思,小意思!请笑纳。”税务员阿姨没有接,反而严肃地对小贩说:“我是收税的,不是收礼的。”小贩蔫了,乖乖地交了税。

税务员阿姨走后,人们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税务员真负责。” 还有的说:“所有的税务员要都像这个税务员就好了。”

我买了菜,来到利华商场门前。门前围着许多人,原来一个卖菜的 小贩又在和那位阿姨纠缠。咦!不对劲,卖菜的小贩怎么管她叫姐姐? 哦!原来卖菜的小贩是她的亲戚。“大姐,就放我一回吧?”卖菜的央 求着。“不行,”税务员阿姨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你若不交,我先 替你交了。”说罢她从上衣兜里掏出钱放在钱夹里。”这一举动还真灵, 他连忙说:“还是我自己交吧。”“就这一回,下不为例。”税务员阿 姨对卖菜的兄弟认真地说。

税务员阿姨收了钱,随后向其它小摊走去。围观的人不住地点头, 啧啧称赞,我也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短文中,作者将税务员阿姨收“生人”的税与收“兄弟”的税这两 件事进行横向对比,于是,便鲜明、有力地表现出那位税务员秉公执法、 不徇私情的品格。

怎样使用对比呢?对比的使用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 如写《我的家乡》一文,作者将高大敞亮的校舍与校舍旁边低矮潮湿的村部进行对照,这样就把家乡人民重视教育、“穷什么不能穷教育” 的思想品格,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写《我的好伙伴》一文, 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 的反差。这样,“好伙样”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起来了。

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 如写《我家的变化》一文,作者将自家前些年生活的窘境与今日的 家庭现代化进行对比,生动地反映出改革开放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好 处、实惠。又如写《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写在王老师当班主任前,

“我”的学习成绩很差,险些留级。接着写王老师当了班主任后,“我” 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逐渐提高了学习成绩,并感觉到了读书的乐趣。 这样通过自身前后纵向对比,既说明了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有力 地表现出对新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 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 己却舍不得随意添置一件新衣服(横向对比);从前“算着”花钱时妈 妈是这样,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仍是这样(纵向对比)。又如写《介绍 我自己》一文,作者写自己从前整天吵着妈妈要新衣服,却不重视学习 成绩(横向对比);现在自己懂事了,看重的是品学兼优,穿的只要整洁就行(纵向对比)。 使用对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 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 真、失理,为表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如写家乡、家庭或某人发生 的变化,不能不切实际地把几年前的情况写得一塌糊涂。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比?怎样使用对比?需要注意什么?

2)以《一次难忘的活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练习将横向对比 和纵向对比结合起来运用。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65.学会借用“他山之石”

同学们作文时,可能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选好材料以后,却展不 开文章思路,不知从哪儿下笔;有时虽然有了思路,可又觉得俗气,缺 少新意。这是一个构思、布局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 如何使文章情节既符合题目要求,又别出心裁呢?想开去,巧借“他山之石”——以他人的优点来补救自己的短处,或以他人的短处来引发 自己正确的言行心理,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假如我是班长

我们班的纪律、学习空气实在差。例如我是班长,会怎样做呢? 有一次,老师到别的班去听课,给我们留了不少的作业。班长王立 明只想着他的作业,一点儿也不管那些说话、下位的学生。我想:假如 我是班长,我决不能只单单想着自己的学习,还要想着大家,想着维持班集体的纪律;这样才算是一个称职的班长吗! 我跟班长是很要好的伙伴,于是下课我对他说:“咱们班的纪律、学习这样差,你也不想想办法,太不尽职了吧!”他满不在乎地说:“现 在谁管谁呀!都快期末考试了,我不顾自己的学习,管他们干什么?难 道他们将来考上大学能让我也上大学吗?我看你也顾顾自己吧,每次考 那么点儿分!”听了他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假如我是班 长的话,我一不能自私,二要虚心接受大家正确的意见,决不能讽刺、 嘲笑差生。

还有一次,下课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打起架来。我看老师、班长都 不在,就上前去拉架。谁知,好心不得好报:我给他们劝架,他们倒说 我不是班长,多管闲事。我好委屈呀,心想:这时我假如是班长的话, 那该有多好啊!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说我真的当上了班长,还是大家一致选 举的。我笑呀、笑呀,直笑到醒来。我把梦说给妈妈听,妈妈却说我:“把自己管好就行了,非想当什么班长,‘官迷’,我看你还是早点儿 断了这个念头儿吧!”妈妈怎么也不理解我?当班长不是为了自己争名 夺利,而是为了要把班集体搞好,成为学校的先锋。

同学们,我想得对吗?哪一天你当上了班长,会像我想的这样去做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个题目,作文时是很不容易展开思路、写出 有新意的文章来的;弄不好,文章还会写成缺少具体事例、说大话、空 发一些议论的“流水帐”。而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借‘他人之短’来 引发自己正确的言行心理”的写作方法:

先写现任班长如何自私、对工作不负责任,又不听别人建议,还讽 刺嘲笑他人一事,引出自己假如是班长会怎样做的心理;接着写自己给 两个同学拉架,反受奚落一事,引出自己“当时假如是班长的话,那该 有多好啊”的强烈思想感情;最后写自己连做梦都想着当班长,妈妈却笑自己“官迷”一事,引出自己当班长是想更好地为班集体,为广大同 学服务的一席话。

全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特别是在表达方法上,叙、议结合,环 环紧扣,很有新意,准确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思考练习】

1)借用“他山之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在什么情况下 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以《我要向他(她)学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习“借 用‘他山之石’”的方法来写。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