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布置练习的基本原则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作业 |
分类: 教学研究 |
1.目的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练习的设计布置应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行。也就是从以“双基”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来设计布置练习。例如,为了学习新知识可设计布置一些与新课有关的练习题和预习性作业;在学完某一新知识后,为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巩固,可设计布置与当天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巩固性作业;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设计布置一些扩充性提高型、渗透型的练习作业;当学完某一章节内容后,为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设计布置相关的复习性作业;为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辅导,还可设计布置配合性作业,由家长配合实施等。
2.顺序性原则
设计布置练习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原则。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因此,在设计布置练习时应注意教材中知识展现的前后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就是说,练习的顺序应遵循从基本到综合,从模仿到灵活应用,即由公式型到应用型,再到综合型。比如教学某一新知识时,一般地要联系到一些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这时,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从新知识中单独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引爆点”,设置以旧引新的基础性习题;接着可设置分散难点,把难点分解成几个起沟通作用的启导性“桥梁题”;当教学新知识后,则先设置理解新知的定向性习题,这类题内容单一,主攻一点,促使新知识内化,而后设置深化新知的辨疑性习题,有意识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把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分析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题和引伸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这样,练习不仅具有基础性、连贯性,而且具有理解性、记忆性和延伸性,还具有思维性和创造性,层次分明,阶梯清楚。
3.典型性原则
练习的典型性,即要选择有代表性,最能体现解题规律,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过多的简单机械重复。比如,教学六年制第五册混合运算例1时,可布置练习十二的第1、2两题有关小题后,还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这样的典型性基本训练题:把下面两组算式,分别组成一个综合算式:13+18=31,31×8=248;82-65=17,17×3=51。根据综合算式填空如
5019-165×8 36+(50-20)×6
这样的练习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综合算式的结构特点,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和小括号作用的理解。再如判断、对比训练题:先计算,再说说为什么计算结果不一样?18+35×8-4;18+35×(8-4);(18+35)×8-4。指出下面各题错在哪里?440-40×5=400×5=2000;20+5×6-5=20+30=50;(30+5)×2-2=30+10-2=38……通过这类练习让学生充分动脑,对有联系的和易混的进行对比,对易错的加以判断订正,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避免练习的枯燥和乏味。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地说,属于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大多设计布置一些填空、选择、判断、改错等类型题;属于式题计算方面的一般设计比较、变换式题数字、判断、改错、填空、说算理、探索等类型题;属于应用题方面的则设计多解、多变、补充条件或问题、自编、比较等类型题;属于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还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题等。同时,为使练习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练习时动脑、动手、动心,还应注意把口算、笔算和珠算相结合;口答、作图和解趣题相结合;讨论、操作和实地实习相结合。
有的放矢地设计布置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此,在设计布置练习时,要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两个实际,面向大多数,既做到注意布置突出重点的练习题和抓住难点的强化练习题,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有关练习题,因材施教。通常来说,新授之前设计布置铺垫性练习,学习新知设计尝试练习,针对教材重点、难点设计专项练习,针对易混概念设计判断、选择、对比练习,单元教学设计综合练习。为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编题等创造性练习。针对不同程度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弹性作业练习,使练习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