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成长的路标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在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价值论更为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都面临着各种选择。而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更是面临着选择的迷茫,他们既缺乏人生的阅历,又需要即时的选择,许多情况下甚至不容思索就要作出选择和判断。而“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关键的时候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因此,努力做好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路标,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应是负责任的家长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为养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对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在需要即时选择的时候,习惯往往会帮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决断。可见,要想让孩子在关键的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应从平时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下功夫。而且一个习惯养成以后,一般是很难改变的,帮孩子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就是给了他一笔最大的储蓄。我个人认为应着力培养这样几种习惯:
一是读书习惯。作为孩子的父母,各人的文化阅历有限,所能给予孩子的直接经验也有限,如果一切都靠父母的直接经验传递或孩子直接经验的积累,那可能就会耽误大事;如果培养了孩子读书的习惯,就犹如把一条小鱼放进了大海,他会从中寻找到大量的养料,他的思想就会不断地生根开花,他的人生也会走上进步的阶梯。
二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学生一天的在校时间分为四种:在校时间、在校学习时间、在校有效学习时间、在校科学有效学习时间。
在校时间是指学生一天中从到校至离开校园的时间,这个时间学生大致相同;
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学生在校时间中除去各种非学习活动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俗称上课时间,这个时间除个别逃课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也相同;
有效学习时间是指在课堂学习时间之内能将注意力用于学习的时间,这个时间学生就有很大差异了,学习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课堂上把注意力用于学习,所以有效学习时间往往是优劣学生的分水岭;
科学有效学习时间是指在把注意力用于学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这正是许多优秀学生成功的原因之所在。
因此,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学生,必须引导他运用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也是减轻其课业负担的根本性措施。而高效率、高质量学习的习惯,也是通过逐步培养才能形成的。如何培养这样的习惯呢?
首先,听课前要做好预习,带着问题去上课。假如这一节要讲10个知识,你通过预习弄懂了4个,这节课你再学会其余6个知识,就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就会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又会感到轻松愉快。当然,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积极参加讨论自不必说。
其次,科学的复习和完成作业。其程序应是先复习、后作业、再玩儿。先复习的目的在于整体把握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的作业才能更好的起到联系、巩固的作用。而完成作业时要像考试一样,不能再看书、翻笔记,要凭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完成,只有作业像考试一样严肃认真,才能实现考试向作业一样轻松愉快。作业完成以后就应让孩子玩儿。
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拖拉,边玩边写。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除了在习惯培养上重视不够外,就是家长的言而无信,作业写完了,又增加新的内容,课内完成了,又增加课外的,没完没了。孩子一看根本没有玩的可能,索性磨洋工,边玩边写,效率极低。
第二、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志向和追求。志向和追求就犹如指路明灯,会引导着孩子去奋斗,并为实现目标而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孩子既读书,又行路,在读书与行路之中树立志向,引起追求。
第三、少讲大道理,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好的孩子大多是相似的:既聪明,又勤奋;学习不好的孩子却各有各的原因。仅就学生自身的因素看,有的是不够勤奋,也有的是智力不足,有的是对一些学科缺乏敏感性,更多的则是学不得法,甚至各种因素兼而有之。要帮助孩子进步,首先要分析清除影响其成绩的真实而具体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和孩子一起作题,帮助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她架设引桥的过程。没有引桥,孩子很难顺利地走上高速路,孩子一旦走上高速路,引桥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第四、尊重孩子,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人生道路选择的主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认知水平。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这种认知可能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家长不能简单的否定他的意见,当他的意见受到充分尊重的时候,他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自主权利,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让他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尊重孩子,还应包括尊重他的伙伴和朋友,努力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使孩子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孩子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性格,促进了他的健康成长。在孩子与同学、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我们作家长的是本着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健康成长而处处谦让呢,还是锱铢必较、为一点小事就不依不饶甚至大打出手或对簿公堂呢?较之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他的那些琐屑小事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