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喜欢家长采用的教育方法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1.对孩子采取命令式。中国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些思想深入人心。为人臣者、为人子者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提出异议的权利的传统思想观念,一代一代就这么承袭下来了。回忆一下,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当年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也大都是命令式的、指令性的教育。这些命令、指令有时是对的,但有相当多的并不符合下一代的实际。我们当年面对这些不符合实际的指令时,心里不也是不喜欢吗?尤其是孩子一天天长大,大了之后,他有一种自立意识,面对家长的命令,尤其不喜欢。
2.唠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对症下药,总是翻来覆去 的那么几句话。孩子学习不勤奋,或者只是觉得他不勤奋了, 就说:得努力学习呀!努力学习呀!努力学习呀!不学习将来没前 途……这些话也许已经向孩子重复过几千遍了。看到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常常来一番忆苦思甜:我们下乡上山那时候,菜汤都喝不上;我们当年,野菜都吃不饱;我们当年,玉米面都吃不饱……而这些“我们当年”的故事,细细算来,也已经给孩子讲过上千遍了。设身处地地想,我们当年听上一代讲那些讲了上千遍的故事时,不是也不喜欢听吗?不少学生都跟我说:“我最怕爸爸妈妈忆苦思甜。”
3.埋怨、指责。孩子犯了错误了,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了,一些家长听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孩子叫过来埋怨一通,指责一通,训斥一通。许多孩子犯了错误都很害怕,考试失误后都很内疚。他们渴望得到帮助他们战胜错误、走出误区的方法,可得到的偏偏不是想得到的,想得到的偏偏又得不到。回忆一下,咱们读书时考试失误,在学校本已不安,回到家又受到一顿指责、训斥,那时咱们不也是不喜欢吗?
4.打骂、体罚。更有个别家长,用打骂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一个女孩向我告状,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就要跪搓衣板。从孩子10岁的时候起父母亲就采用这种方式,到孩子16岁了,还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低,仍然要跪搓衣板。这个孩子的父亲还是一位处级干部呢。我问罚跪的根据,他回答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前不久,一个16岁的男同学跟我说:“我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就要挨打。我爸打我,他也难受,一边打我,他还一边掉泪。”我问他的父亲:“既然打孩子时你也掉泪,孩子也痛苦,那么不打不行吗?”他答得也很怪:“不打不行,不打也没别的办法呀!”我说:“打也不是个办法呀!”后来我同他们父子一起商量了不打的办法,父子关系不紧张了,孩子成绩也提高了。
5.爱得过分,爱得过细。有的家长,面对自己已经十七八岁的孩子,还像两三岁时那样爱法。尽管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心实意的爱,还是不能使儿子满意,甚至反倒使儿子更不喜欢自己。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女青年Q给我来信说:“真受不了母亲那腻乎乎的爱,每天穿什么衣服都给我规定出来。还要给我梳头,我不让,她就站在一边指导,唠叨着该怎么梳。吃饭了,她非要给我盛好,还要给我夹菜。天天这样,使我感觉很不自在。现在我毕业了,参加工作了,母亲还爱得这么细,这么具体,我一想起来,心里真替母亲难过。由于得到的爱太多,到现在参加工作了,我的自理能力还非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