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新课程在教学理念、知识架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由通史式知识结构向“通史+专题”式知识结构发展
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以朝代为序的知识结构,采用“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模块加专题的方式,将教材分为必修课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和选修课6个学习模块。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大量增加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想到历史与生活、个人的密切联系”[2]。然而,这样的知识结构却与教师原有的通史体例的专业知识结构不相吻合。因此,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基础上,及时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学术刊物、参加新课程培训、借助网络知识平台、参与同伴互助、展开师生互助等多种方式补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专题内容,在通史与专题之间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知识内容与文化精髓。
二、由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发展
弗来雷曾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3]。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并不重视课堂交流与对话,教师主要扮演的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这种“一言堂”“独白式”的教学使历史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4]。新课程所提倡的是“对话”“沟通”与“合作”,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独白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开展。例如,在选修课《千秋功过秦始皇》的教学中,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时,就应以讨论会或者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有所认识的同时,摸索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普遍方法和途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三、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创造者发展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教师应该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而对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则并不重视。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创造者。其创造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对教材进行合理建构,使课程表现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色;二是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新课程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的空间。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可针对新教材中的薄弱环节而增开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增开兴趣课,根据学校的地方特色开发地方史课程等等。
四、由被动学习者向自主学习者发展
在旧教材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依靠原有的知识便能完成教学任务,知识更新的愿望并不迫切。据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历史组所做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历史教师很少参与专业进修,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培训为主。而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教材加入了很多以前教师很少接触甚至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点,如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罗马法、二里头遗址研究等。二是新教材大量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新了史学观点,如关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内容,没有了传统的贴阶级标签的评价;在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时,引入了华夏文明多起源说这一新的学术观点。三是新教材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跨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这些都给历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才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五、由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教学与研究工作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学者Bukingham在他的《教师的研究》中曾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抓住这种机会,不但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和尊严。”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师一般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认为当好“教书匠”,教好课就行了,学术研究工作与己无关。新课程实施以来,其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出现,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作为身处一线的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实践平台,便于掌握一手资料,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是教育科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历史教师要树立起科研意识,不失时机地抓住前沿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方能成为新课程下的学者型实践工作者。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探究者和完善者。适应这些新要求,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中学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