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这对教师的发展,从专业道德水平、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的重组、角色定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主体,他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专业化发展指的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专业水平,历史教育教学水平,管理学生与班级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最终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历史教师的过程。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的将历史学科视为以记诵为主“单向接受科目”的思想观念。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事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学生既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二、提高人文素养,提升专业精神
作为人文学科,历史教学的真谛并不只是传递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而是在于传递人文信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同时加深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同时,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本身就是纵横交织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存在着有机联系。历史研究一方面注重从多角度对历史问题做微观分析;另一方面提倡对历史做整体的和综合的研究,即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广泛地阅读,并大量地了解相关信息,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思考,形成开放性思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好其专业素养的基础。
三、重组知识结构,改善教学方式
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专史、地区史和国别史知识等,对于这些知识,历史教师要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第二个层面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和新成果方面的知识,历史教师掌握这些知识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个层面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历史教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文学和哲学等。
在新课改中历史学科呈现综合性的特征,传统的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师很难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另外,新教材不仅体现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且注重综合性和人文性,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摆脱固步自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传统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善教学方式。教学重心应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由创造适合历史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历史教学转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并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出发,组织教学活动。
四、强化自主学习,激励专业发展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知识的积淀,所以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作为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一定要积极努力积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在研究历史教材、教参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学工作人员、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也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的获得除阅读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会积累,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加强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历史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教育才能的发现增长和教育智慧的感悟积淀,其重要途径则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和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作为教师反思最原始的资料,及时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达到一定的教学境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教育教学模式化等等。若通过同行会诊,就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没有反思的反馈是徒劳的反馈。通过学生的反馈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