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证性阅读教学批判

(2021-12-04 10:10:50)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龚志华

时下的阅读大多是印证性阅读。我们来看《祝福》的课堂实录: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印证性阅读教学批判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2:鲁四老爷呗!

3:还有四婶。

4:柳妈也是的。

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

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生:(一片哗然)

师:讲讲道理。

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师:你怎么知道的?

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什么深意?

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21:(害羞地摇头)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28: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才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31:抗争过的。

师:请你详细说说。

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这堂课算是典型的印证性阅读,问题的答案老师通过形象的板书作了暗示,这就是祥林嫂死于他杀,学生们的讨论就是为了印证这一答案(一个说“祥林嫂死于自杀”的学生最终也被集体“枪杀”);学生的只言片语的谈论,也是典型的印证性阅读,是为了证明谁是凶手。

这一堂印证性阅读课,似乎课改的东西都有了,探究、体验、合作等,学生好像也读懂了“祥林嫂之死”。

而笔者要说,这堂印证性阅读课,学生读得太粗,太仓促,太满足于外部指令而“扫读(指快速地寻找信息以进行回答的读)”。

这种印证性阅读,不符合阅读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来说是有害的。

首先我们要改变阅读的错误顺序,变“由结论(答案)到理由”为“由理由到结论(答案)”,这里的“理由”实际上就是文本中的众多细节。

回到上面的课例上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我”是否是“祥林嫂”之死的凶手之一,正确的阅读是:

1、让学生找出写祥林嫂死的段落,细细的想想,有怎样的发现。

学生们可能有这样的发现:

1)祥林嫂之死是从我听闻的角度来写的,没正面写。

2)四叔骂了一句“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是“且走而且高声的”,让聚在内室里的谈话停止了。

3)短工的答话不确定中(“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有确定(“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口吻是“淡然”的。

4)“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2、祥林嫂死之前,和我有一次正面接触,具体情形是怎样的?你读后有怎样的发现?

三问三答:

1)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2)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3)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学生们可能有这样的发现:

1)“站住,豫备她来讨钱”说明我并非躲穷人祥林嫂,而想给穷人帮助。

2)面对祥林嫂的“盯视”,我踌躇惶急,不知怎么答才能解救寻找希望的祥林嫂。请注意我的如下心理: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3)“我”对祥林嫂的追问,变得束手无策,胆怯起来了,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最终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地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怕答话于她有些危险。

3、引导学生把“祥林嫂”与“我”的交往的片断合在一起思考:祥林嫂之死与“我”有无关系呢?“我”真的是凶手吗?

通过以上阅读与思考,学生应该对最后两问有个明确的认识:

祥林嫂之死与“我”肯定有关系,是“我”的话,让祥林嫂进一步确信柳妈的话,她感到了阴间的可怕与恐惧,她想与儿子阿毛见面,又怕被阎罗大王锯开来给两个争抢的男人。但“我”不是凶手,因为“我”所言所思都是为着祥林嫂,一直在进行着自我遣责。

其他人物形象的解读顺序大致相同,先尽最大可能把相关细节集中拢来,再作发现式思考。

其次我们要放慢阅读的速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回到“祥林嫂之死”这一问题上来,我们一定要注意细读,除了注意他与四叔、四婶、婆婆、柳妈、“我”的关系的研究外,还要注意鲁镇上的男人们(如短工)女人们(如听故事的女人)的研究,还要注意祥林嫂自身的研究。

这里要提醒大家关注如下作者看似闲笔的句段:

1)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2)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3)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4)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

5)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我们作了如上细读,就会发现,祥林嫂之死,既有外因(人情凉薄的社会,由四叔、四婶、柳妈、鲁镇上的男女所组成),又有内因(这就是祥林嫂受毒害而积淀在头脑里的封建思想);既有客观原因(经济上受盘剥——包括祥林嫂的婆婆,想做奴隶而不得以至于沦落为乞丐),又有主观原因(思想上、心灵上备受煎熬:不仅在人世间失去了做“人”资格,而且在阴间还要遭受阎罗大王的惩处);既有自然的原因(天寒地冻),更有社会原因(祥林嫂所处的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最后是阅读教学要走向高层次理解。

谈到“高层次理解”,我们先谈“低层次理解”。

笔者认为印证性阅读所作的理解就是低层次理解,这种理解往往是主题或人物定性先行,然后在文本中找细节来进行印证,所作的理解粗疏、散乱,不系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是有害的。

阅读教学应当走向高层次理解。

什么是高层次理解?高层次理解指的是充分的系统地把握文本细节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辩证性思考,从而获得自我的正确的感受与认识。

高层次理解要经过如下三步:

1、细读,全面系统地梳理细节(明确“写了什么)

2、品读细节(明确“为什么要写这些”)

3、扩读(读作者,读作者所处时代,读他人评论,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

就开篇引述的课例来看:

优点是:(1)阅读教学突破口(“祥林嫂之死”)选得好。

2)学生对四叔四婶、柳妈的品读分析较到位。

3)关于“元凶”的讨论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不足之处是:

印证性阅读思路带来理解的粗与浅,具体如下:

1)学生对祥林嫂婆婆的品读分析不细。祥林嫂的婆婆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来看一位研究者的解析: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做工,小说在交待她的有关情况时,用了一句话介绍其婆婆,“她家还有一个严厉的婆婆”。她的婆婆在魏老婆子的带领下到鲁家来赔罪的时候,小说描写她“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说明这位婆婆为人精明、干练,而且也还善于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拉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从祥林嫂在婆家难以容身,不怕担当瞒着婆婆出走他乡的罪名,远走鲁镇的行为来看,她的婆婆并非善良之辈。

祥林嫂的出走,这个婆婆一方面痛感失去了田间、家务劳动的一把好手,同时也痛惜在生活中也少了一个能够颐指气使、任意支配的奴隶,心中的怅惘和失落是可想而知的;她感到更为愤怒的是祥林嫂居然没有经过她的首肯便离家出走,更是对她的绝对权威的挑战。于是她指派两个男人撑着白篷船到鲁镇,将船停泊在码头旁,趁祥林嫂下河淘米的机会,将她劫持回家;然后“用绳子一捆,塞进轿里”,逼着祥林嫂远嫁他乡。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位威风十足的女人因祥林嫂的无济于事的反抗让自己的权威得到确证,从祥林嫂的“嚎”“骂”“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的遭际中体验到了报复的成功,因而她从内心里感到快慰以至于欣欣然!

她抢走祥林嫂实际上是另有打算。她之所以要将祥林嫂嫁给贺老六,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她用这些钱为自己的小儿子办了婚事,还剩下十多千。她到鲁家来,先斩(将祥林嫂劫走)后奏(向鲁四老爷赔罪),然后将媳妇的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悉数装入自己的口袋,这就不仅仅是精明,更是贪心不足蛇吞象!

总之,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伪装善良而心地歹毒的女人,她生性贪婪,有很强的权利欲和支配欲,是祥林嫂悲剧的制造者之一。

2、学生对“我”品读分析不当,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更是荒唐。

关于“我”,前文有解读,这里不再赘述。

321号同学所持依据偏了,但观点仍有道理,这就是说祥林嫂之死,她自身要负一定责任,这就是说她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迷信(小说中她似乎有过怀疑,不过笔者认为那实际上是为了求得心理安慰罢了,她不怕死,想见阿毛,但她怕被阎罗王割锯。可以说祥林嫂至死都没怀疑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女人的贞洁思想)。作为教师没有作积极引导。

之所以出现如上不足,就是因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思路(印证性阅读思路)错了,学生们长期受应试解读模式影响下的阅读思路错了。

时下的印证性阅读教学,回到原点,回到正轨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