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与“清晰”

(2021-11-24 20:40:09)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冯为民

语文教学需要讲究模糊,也需要讲求清晰;有时不模糊不足以体现语文的魅力,有时不清晰不能够获取真知;模糊与清晰看似矛盾,实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顾此失彼,语文教学就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应有的“语文视野”的。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与“清晰”

但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过度定量化、技术化、精确化,教师精力主要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课堂教学死抠章句,以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文本,抑制了学生潜在的联觉本能和创造冲动,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活力。要知道许多文本无法定量或外延不明确,不能给出绝对精确的定义,课堂讲解不应拘泥于细枝末节上,要充分发挥隐喻联想在语文学习中的联结功能,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要引导披文入情,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就阅读教学而言,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凭借之一,但文本自身就有许多空白点、未定点和模糊点,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双向的互动联系,读者对一部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作品大多包含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去想象,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无需面面俱到,对文本中有些空白点、未定点和模糊点需要进行清晰化处理,有些则需要模糊处理,还有些就无须在意,至于对文本中本来就感到很清晰内容就更无需面面俱到了,有的需要进一步清晰化,有的需要视而不见,有的需要模糊化处理。当然在教学中偶尔会遇到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你不讲我倒明白,你越讲我越不明白的情形。其实对文本的解读来说,当然是追求深、宽、细、实,但并不是对每一篇文章都应该这样,就是在读一篇具体文章时也并非一定要这样,很多时候是需要不求甚解、每有会意的,实际上就是需要模糊一点,需要大而化之一些。

语文教学中“模糊”与“清晰”是并存共处的。在教学字词时,特别是讲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时,一般都务求“清晰”,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似乎不清晰就不能放心,但有很多时候却是花了很多时间,学生看似清晰了,但用起来就显得很死板,脱离此语境就不知道比语境,有些很简单的也变得模糊起来了,譬如“一帆风顺”的“一”,就够简单的了,但看到买来的“一帆风顺”的工艺品却发现了有很多“风帆”,“一”就不能落实了,其实“一”就是“满”之意,平时讲“一心一意”有时又讲“满心满意”,平时讲“一身是汗”,其实就是讲“满身是汗”。再比如对“资”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的奖状上常有“以资鼓励”的习惯用语,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其中的“资”为何意,对“资助”这个词也就一知半解,只知道“资助”是用资金帮助,却不知道“资助”是同义复合词,“资”就是“助”,“资助”不一定非得用资金帮助不可。至于“语气词”的教学就更是看似清晰,实则模糊得很了。如“也”是很常见的语气词,但在具体语境中究竟有哪些差别呢?如同是“何为其然也”一句,孔子说此话时与苏轼说此话时,其“也”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是相同的吗?但在教学中清晰与模糊是相对而言的,就某一时段而言,教学是追求清晰的,应尽量避免太模糊,尤其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一定要多强调清晰。

对语文教师而言,教学的目标必须是清晰的,不清晰就不知道驶向何方了;对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必须是清晰的,教什么的问题上模糊不清就肯定是不行的;教学思路必须是十分清晰的,如果也模糊化,就出大问题了;问题设计的方向必须是清晰的,如果模糊也是会出点问题的;如果对教学的进程不清晰,如果是模糊的,就不知道身在何处了,也是大问题。虽然这些都需要“清晰”但清晰不是精细,如果太精细就会束缚自己的教学,教学就很容易走上纯技术性之路,但对身在何处、驶向何方、如何到达彼方都不清晰的话,就使模糊变成了糊涂,就会使教学陷入迷途而不自知。但有些是必须很清晰才算是正道,比如指导学生如何理清思路,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都模糊不得,但有些又必须强化模糊性,如诗歌意境的呈现,用的是形象思维,诗意的解读,大概模糊的更会有想象的空间,更会特显诗歌的艺术张力,诗歌的意象就是清晰与模糊的最好结合体,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模糊性,如果做“高清晰”处理,诗味就会很受影响。同样教散文小说也是如此,又模糊的必要,也需要有清晰的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性也不是说就是不可捉摸的玄思奇想,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充满艺术灵气,容忍模糊性并迁就不确定性,不是遗弃清晰,相反是为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灵阅读。语文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模糊与清晰的交辉才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教师的追求,很显然,很多地方需要清晰,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模糊,有时模糊的往往要比明确的表述和笼统的概括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