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付彩霞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鼓励质疑,促进创新发展。
“应试教育”中“满堂灌”、“注入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想象、创新,也不需要学生质疑,不允许提出不同见解,只要掌握所谓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问题、同—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钻得进去,还要让学生眺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进行学习。
四、培养习惯,树立创新意识。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创新。……创造性要看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我们所教的学生是一个个极具个性的个体。而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其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简单记忆,他们有这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他们对教师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总而言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我们在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现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习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