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需要发展思考力的语文教育

(2021-11-22 22:14:02)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赵福楼

读了几本书,心思不够集中,知其大略而已。一本是《世界通史》,听外国人分析归结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本《国富论》,也是老外谈国家财富的聚敛。

需要发展思考力的语文教育

这两本书的作者,他们与我们的文化视角存在差异,我未必苟同,只是想换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已知的东西有新的认知。读书中有一些体会。由此知道,我们之所以形成思考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认知,它们形成撞击后,思想才能被激活。

这给我们正确看待教育中的认知以启发。若课堂中只有一种认知,那么教学就会演变为接受模式。这一种认知,因为唯一,就具有了权威性,是标准化认知,所以教学自然变成了解读和领略这个认知,然后接受它。而课堂这样的学习境地若并行两种或多种认知呢?它们之间就存在认知冲突。于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辨析,分析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这样就推动认知走向全面和深入。这时的课堂教学,就不能满足于传授的方式。权威性,唯一性和标准化,被怀疑和批判所取代,于是思考辨析,以及讨论就成为了主要学习形态。

由此看来,课堂中需要呈现多种认知,以突破知识的单一传播局面,有意识把不同角度,多样化,甚至构成正反面冲突的认知,一起呈现在课堂,由此在学生头脑中掀起波澜。这时,教师就可以稍微退居幕后,看学生进行思想交锋了。待几轮冲击后,学生的认知无法前进之后,教师再走到前台,做一个思想的引领者,即可。

教学中,至少在人文类知识的认知领域,思考的价值要大于知识本身。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应对考试的需要,学生需要解决的都是纸面问题,是绝对纯净的环境中,虚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的解决只要有对应的知识即可,这时的思考的重要性其实让位于知识。换句话说,知识的作用大于思考。

缺少思考发展的人文类学习,是中国文科教育的最大弊端。语文教育塑造出来的人,都带有这个学科特有的特征,即激情化,感性,而理性不足。积累对于语言学习是重要的,与之同样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

语文界,谈人文性的声音很强大,而说语文需要理性思考的,这样的人是少的,几乎被视为异类。

若学习中只要一个答案,教师又是掌握这个答案的权威,那么学习就变成了学生向老师索取这个宝贵的东西,他最需要的品质就是顺从和讨好。有一点不同思考的学生会遭到老师的贬斥,因为老师以为,那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不去质疑,只要听从。这种学习品质若转化为一辈子的生活态度,我不知道是幸事还是悲剧。

若做老师的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恐怕首先要从“尽信书”的改变做起,逐渐增强独立思考的力量。也就是说,教材中的课文,不是完本,注定有这样与那样的不足。教师要有质疑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批判力。

话说回来,为什么中国教育,尤其语文教育缺乏思考力,恐怕与适应考试的需要有关。考试需要有一个评价用的答案,这是具有唯一性的。因为考试主导教学,教学要服务于考试评价的需要,于是教学需要有一个同一的答案,即我们的老师需要寻找的是与命题人无比接近的一种思维,即与他的思考走一条路。没有考试的教学显然是缺乏评价把手的,而过于追求应试的教学,其思维被局限住了,没有了个性与创新。

若不给文科教育松绑,不从思维能力上进行学科评价,过于倚重知识效能,那么我国的语文教育还是会在围绕小语文的圈子转磨磨。

《世界通史》一书评价中国科举制度时说,这保证了中国社会有一个良好的文官政治的基础,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构建相对稳固而有效实施统治的政权。可是其局限性在于文化与思想的高度同一,儒家化之后,这个社会的思想被一元化禁锢了,创造力也随之丧失。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儒家文明持续时间最久,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一度为世界上最多的,这源自相对稳定的政权和一元的文化。却因此剥夺了高智慧的人群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他们只要顺应一种思想即可,且安于以大中华为中心,失去了扩张性,发展力大大减退了。印刷术发明后,只是传播儒学,没有促进文化的繁荣;指南针发明之后,只是在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中用过,在航海的大发现中没有中国人的踪迹;火药发明后,也没有应用于军事扩张,这种技术的消化与应用几乎没有进展。而人类的进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涉足地域的扩张为显著标志的,安于现状即意味这这种文化的创新力的丧失。科举在有利于政权稳定之外,也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制约力。

丧失独立思考力,这有害于人的创新力的发展。语文教育先天带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我们要给学生的不应该是唯一的一个答案,若教他们独立思考,这对于新文化,新教育太重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