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有人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是的,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阅读,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作为一个现代家庭,作为视孩子为希望的家长,应让阅读支撑孩子的生命,让孩子在阅读中长大,让孩子在阅读中成才。
一、阅读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靠课堂上所学的那点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除了学好课内知识外,还要大量汲取课外知识。课外书是孩子的另一只眼睛,能给孩子提供各种营养。
1、拓宽了知识面。阅读面广泛的孩子,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到单纯读课内书的孩子所无法体现的一种成熟。
2、培养出看问题的深度。多阅读的孩子,因为长时间的积累,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这些素养使他们看问题与不读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在长期的阅读中,他们养成了一种思考的习惯。长期的思考,使他们看问题,以及处人遇事时,都会表现出有深度有内涵。
3、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阅读大量书籍,使孩子无意中积累和学到许多知识,在文章的构思、谋篇布局、语言组织、遣词造句上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阅读需要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总量,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和孩子自己的力量,这项任务是很难落实的。因为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内容或多或少地受到父母的影响,阅读时间有一大部分在家里,父母在孩子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有些父母相信“天赋比教育更重要”,主张无为而治。他们的孩子人生走向是好、是坏,像买彩票一样,全凭运气。我们认为,孩子的阅读需要引导——“教育比天赋更重要”,只是许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如何引导孩子去健康阅读、阅读健康书籍。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不少家庭严重缺乏阅读的氛围。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但如果把这种期望局限在“分数”上,那么这种期望是片面的。在学习的道路上,家长应理解、支持、鼓励孩子,让孩子喜欢阅读,让阅读能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1、给孩子安静的读书空间。
每个家庭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读书角”,或者可以称为“家庭学习中心”。首先得腾出一间书房,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柜,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买一台录音机和电脑,来辅助阅读。这个读书角不光是孩子读书的乐园,也应该成为家长学习的空间。同时还可以在书房最醒目的地方以条幅的形式,把一家人各自喜欢的一句话、共同愿望、个人目标和读书情况上墙,大家每天都能看到,每时每刻都能提醒自己努力阅读,拼搏向上。
2、给孩子选择足够的好书。
让孩子一生与好书为伴,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有了好的环境,还需要可以激发兴趣的足够的好书。家长应该为孩子和自己订阅一些杂志、报纸,有空就和孩子逛逛书店,及时增添好书。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老师,应该对孩子的读物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把关。健康的少儿读物历来是孩子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获得科学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雷锋的故事》、《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优秀作品,曾经给一代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过宝贵的精神营养。然而,现在这些好的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东西少了,而宣扬暴力、色情、迷信的有害书刊大量进入市场,少年儿童读物也深受污染。某些“舶来”少儿读物由于和我国国情相去甚远,对孩子们的价值观产生明显的误导;还有些“小人书”则大肆渲染封建没落的东西,在正确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的孩子们头脑中投下了阴影。特别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要细心引导,成为阅读的先行者,以免一些不良书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对于那些具备分辨能力、鉴赏能力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决定。
3、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
有了好书必须阅读,必须消化,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千万不要让过多的作业、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连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也没有。其次家长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尤其是对自控力差的孩子来讲,家长要指导他们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早晨、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读书可长可短,贵在积累。在阅读时要引导孩子主动避开一些干扰源,如电视等。
三、阅读需要参与。
在读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已失去知识权威的优势,父母与孩子都处在同一起跑线,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无法承担教育者的角色,自己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在学习型家庭里,父母与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体,这两个主体的主体性需要培养与建构,特别是父母应转变角色,放下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在终身学习中,成为孩子的楷模。
1、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同一本书对不同的人来说,领悟的意义有所不同,通过交流分享,可以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一家人可以共读一本书,并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一次次交流探讨,既交流了阅读的感受,又交流了各人的阅读方法,特别是家长能站在更高的层次教会孩子怎样欣赏名家名作,怎样撰写读书体会,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一家人的心彼此靠得更紧,更逾越了所谓的代沟,真正做到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2、和孩子平等真诚对话——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在家庭读书活动中,家长要学会倾听,敞开心扉,聆听家庭每个成员的想法和看法,这是平等的对话,真诚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这就要求家长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沟通分享能力,因势利导、发现孩子潜能的能力。
3、和孩子参与特色活动——做一个睿智的策划者。
家庭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使家庭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可以开展“我有话要说”演讲活动,家长和孩子畅谈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收获;开展“温馨的家庭书房”摄影比赛活动,来展现了一家人读书的美好时刻……活动中亲子同学同乐,充分展示家庭学习阅读的成果,共同学习的风采。
四、阅读需要激励。
1、给孩子恰当的赞赏和提醒。
肯定、赞美、欣赏、鼓励是精美的心灵美食。在家庭读书活动中,强调的是全家没有压力地读书、分享,但它的持续需要靠所有的家庭成员的支持,彼此之间适时给予肯定与赞美。在孩子出现厌烦情绪的时候,要加以引导、提醒,鼓励。
2、对孩子学习水平全面评价。
课外阅读是孩子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为孩子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智力发展的背景,可以说,孩子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但是当孩子的成绩并未达到家长的目标时,千万不要迁怒于课外阅读,一味地认定是课外阅读影响了考试成绩,从而削弱了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要知道,阅读不光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的人格发展有所影响,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看得出来的。家长要对孩子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不要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而作为家长,不光要热爱读书,懂得读书,还要读懂孩子这本书,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
五、阅读需要文化。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在强调环境影响论上,教育家墨子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他以染丝为例,来比喻人的品性是在教育和环境的习惯中形成的。荀子也有类似的论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意思是说蓬生长在麻中间,不去扶它会自然而直;白沙放在黑沙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据说孟母为了教子成人,曾三迁其居,从墓地之侧到市场之旁,最后定居于学校之邻,使孟轲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传统的礼仪熏陶,懂得了许多规矩,并开始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影响孩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除教育外,环境也起着决定作用,而家庭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对我国705名科技人才的家庭出身做了调查,发现出身工人家庭的123人,占18%;出身农民家庭的161人,占22%;而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则有421人,占60%。按父母的文化程度考查:文盲109人,占15%;小学240人,占34%;中学以上356人,占51%。
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科技人才大多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因为这些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有家庭教育的优势,一方面,这些父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常手不释卷,学而不厌,刻苦钻研,家里充满了学习与工作的气氛,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就会由单纯模仿父母学习过渡到自觉学习,并把它同化为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行为模式,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另一方面,父母的社会交往也为孩子洞开了另一个成长天地,节假日,家中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长们交流思想信息,畅叙对人生的理解,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无形之中给孩子添加了不少知识养料,对孩子的思想方法、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熏陶。反之,一些家长自身厌恶学习,不爱看书读报,不思进取,经常打麻将、看电视,追求享乐,家庭精神生活贫乏,充满了庸俗的谈话,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污染。
近来的研究发现,父母学习、读书看报会影响到儿童现代观念的形成,如:乐于接受新经验,相信科学,追求知识,能有计划、有规律地接触新闻媒介,在与成人的关系中表现出主动性等等。父母读书看报的频率越高,儿童现代观念形成的得分越高。这是因为,儿童在父母读书看报行为的影响下,大量地接触各类报刊和书籍,书面语言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都大大提高,能获得比广播、电视所提供的更广泛、更有价值的信息,由此促进了儿童现代观念的形成。
其实,让家中充满书香,以文学艺术构建家庭文化环境,是一条捷径。据追踪研究,在充满文学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有86%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界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他们犯罪、酗酒、自杀、离婚、同性恋的比率极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有较好的生活适应能力,情绪高昂、个性坚毅、开朗热情。他们比一般人更能感受生活中的美和乐趣。马克思、邱吉尔、华盛顿、巴顿、歌德、安徒生、茅盾……这些伟大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都热爱文学,热爱读书,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读书的氛围中。
培植家庭浓郁的书香氛围,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亲近书香,热爱文学,为孩子做出表率,以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一对做记者的父母谈到对孩子的教养时说:“我们无一日不读书,无一日不思考。每天吃罢晚饭不是各自捧读诗文,就是埋头写稿。惟一没忘记的是以自己的行动给儿子作榜样。”结果,他们虽然并未过多督查孩子的功课,儿子的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而且培养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小学没毕业就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见解还颇为独到。
戒除各种不利于培植家庭书香气氛的习惯,如打牌、打麻将等,对于没有读书习惯的父母尤为重要。和孩子一样,父母观看影视节目也要有限制、有选择性。让孩子去看书,父母却沉迷于电视,这种做法很不明智。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家庭中缺乏阅读氛围,就不能奢望孩子喜欢读书。如果我们家长能抛开“一心只读教科书”的狭隘观念,多一些亲子阅读,久而久之,阅读就真的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和享受了。
为培养家庭浓厚的读书氛围和书香空气,营造浓郁的家庭阅读文化,父母需要做到:
1、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
2、把读书纳入全家人的休闲计划中,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3、带孩子去书店,或逛书展,让孩子有机会自己看书、选书、买书。如果要送孩子礼物,父母不妨可以考虑送点图书。
4、让家里充满书。要让家庭成为一个香家庭中,让书处处可见,可以在孩子的房间设一书柜,摆上他爱看的书,让孩子和书生活在一起,创造一种良好的读书环境。
5、在离家近的图书馆为孩子办一张借书证,让孩子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藏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让我们的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让读书占据家庭休闲,一扫室内各种噪音,营造一个亲子共同学习的“书香家庭”,让孩子在读书中健康成长。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