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教学要实与活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陈荣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与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浅易”一词限定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易程度,也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应达到的程度,是学生学业测试的标准。“浅易”究竟“浅”到什么程度,“易”到什么程度。怎样把握这个度呢?我认为从文言知识的角度看,“浅”到学生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浅”到课内经常接触过的文言句法等等,“易”到文言知识点不变,但文言语境发生变化,学生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文言语境,判断出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等等,最终达到理解诗文大意。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是什么意思?是给我们指明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学生学业测试的标准。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课内的文言知识能够灵活的掌握,既是知识也是能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是什么呢?训练学生结合文言语境理解文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品味。我认为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大致精神实质。
根据文言文教学的这一精神,我们来赏析景书芳老师执教的《邹忌讽齐王纳谏》(2012年第六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一课中的文言字词教学。
一.“有”的教学。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我们听见这个字有两种读音——yu,yòu,究竟应该读什么呢?
生:应该读“yòu”,因为它是一个通假字。
师:对,这是一个通假字。“有”通“又”,与《出师表》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的“有”用法一样。
“有”字教学注意字的读音与字的意思结合,这样一结合学生不仅掌握了“有”这个字的意思,而且掌握了这个字是通假字;在这样的基础上景老师还注意积累,把这一知识与《出师表》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又重新认识了一遍,增加了练习的量,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就扎实了。这一文言知识点的教学显得“实”。
二.“讽”的教学
首先教师问学生“邹忌采用一种什么方法向齐王进谏的”,再进一步问学生“讽”是什意思?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下注释回答:“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景老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宕开去,把学生带入另一种情景,学生从阅读课文第三段中找出与“讽”相近的字“刺”“谏”“谤”“讥”采用把课文题目中“讽”一词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能不能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接着景老师带领学生从字的本义,引申义,汉字造字规律——形声兼会意理解“刺”的意思。在讨论为什么要“讽”的教学环节,景老师带领学生找到邹忌受妻、妾、客蒙蔽与齐王受朝廷之臣、宫妇左右、四境之内蒙蔽相同之处,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比喻、类比的内涵。在邹忌怎样讽的教学环节,没有想象出邹忌怎样讽齐王纳谏的,而是根据原文内容带领学生想象邹忌纳谏前的思维过程,把自己蒙蔽与齐王蒙蔽的情形一一比较,这样一比较学生真正理解了“讽”这个词的真正内涵,让我们感受到“讽”不仅仅是符合上下级之间的礼节,更主要的是“讽”这一进谏方式更能够体现进谏者对事情的认识深度。
景老师对待“讽”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比较中找出文言实词的同和异,运用汉字造字规律理解“刺”的意思,侧面营造“讽”的语境——为什么“讽”,怎样“讽”,让学生感受到“讽”的深刻内涵。对“讽”这个字的处理显得“活”。
文言实词的教学要“实”,不“实”,文言文教学中的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就成为一句空话;文言实词教学要“活”,不“活”,文言实词在课外语境中就不能理解,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就不能达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