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六要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语文课堂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被众人诟责。其根本就在于没有能够真正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我觉得我们应该强调有效课堂的重要性。
怎样做才能算是有效课堂呢?在实践中我思考到要注意以下六点:
一要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无论语文知识是通过什么形态加以陈述和组织的,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人类的语文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有限的语文教育并不能传递人类无限丰富的语文知识,因此,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选择和组织就成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语文学习的重要前提。
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经历了历史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典籍对知识的理解有三个:知识、智慧和知晓。这三个理解有密切的联系,有学者统计,在《论语》中出现了116次,“知”,其中作“智”讲的有25项,可见我国古代对知识的理解绝非一个静态的“知”所能概括,知、道、智、晓和行在传统的教育中互相渗透。我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以“大语文”为主体的教育,我们可以认为古代语文的知识观视野非常开阔,以文言教育为主体的言文一致的知识教育渗透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兼容并包的。以癸卯学制”代表的现代语文诞生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观确立了知识在学科领域的地位,我国古代并不系统和明确的知识在现代语文教育中逐渐明确和定型。当语文在新式学堂中独立设科时,所定学科开始称为词章。后来是中国文学,再后来是国文,接着是国语,解放后统称“语文”,名称的变化无疑代表了语文学科立足点的变化,汉语语法体系的确立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更由于白话文运动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以文言教育为主的古文教育渐渐让位于白话文教育,从知识上形成了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标志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基本上主宰了现代语文诞生以来的语文知识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过多的是强调外延,多元解读固然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但语文基础知识切不能淡化。当然,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上是提供例子讲解知识和规律,然后通过习题练习技能,于是乎掌握概念、形成技能。这种方式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确实能起积极的作用,但最大的弊端是从静态的角度比较死板地对待语文知识,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形成学生解决实际语文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二要激活学生思维
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敢于质疑和批判,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从发现问题入手。思维起于疑问,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要善于用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可以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可以激发思维,拨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堂精彩的课必须由若干有价值的问题组成。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来组织,这些问题要尽可能地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这些问题可能要涉及到或者从这些问题应该看到你的教学过程和步骤。看到你的问题,就能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轨迹,每个问题都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的关键之处的路标。
例如有老师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祝福》时,读到“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就引发学生思考,祥林嫂的破碗是空的,说明鲁镇人不施饭食给祥林嫂。再往下思考说明没有人同情祥林嫂,揭示鲁镇人的冷漠、麻木,作者通过这个“空的”词语,揭示祥林嫂生存环境的愚昧。还有,封建时代的妇女出嫁后就是以夫家姓的,但当祥林嫂改嫁给贺老六后,回到鲁镇时,人们依旧叫她“祥林嫂”而不叫“贺六嫂”,也足以说明鲁镇的民众是反对祥林嫂改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鲁镇人们的思想境界。这样在紧扣课文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向深入,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刻性。
再比如《宝玉挨打》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宝玉为什么挨打,要学生从课文中筛选必要的信息,然后概括原因:一是会见贾雨村无精打采,二是金钏投井与宝玉有些牵连,三是贾环中伤,四是忠顺王府登门索要戏子琪官。再往深处探究分析宝玉该不该打,要言之成理。这是一个很好的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而且学生有话可说。
三要尊重文本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实现多元解读,创造性阅读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表面上,课堂精彩纷呈、充满活力、见解迭出、令人振奋,而仔细咀嚼一番,还是有问题的。
看一个具体的课例。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名为“鲁提辖是英雄吗”的教学活动主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经过激烈的争论,有些学生提出了别出心裁的观点:“鲁提辖缺少修养,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惹是生非,胡作非为,知法犯法,草菅人命,是官府执法机构眼中一个典型的‘土匪’”,“镇关西该不该死,应交由官府处置,鲁提辖无权处置,鲁提辖身为执法人员,知法犯法,草菅人命,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行为……”老师对此十分赞赏,认为“这种学生全程参与,深入思索,大胆探索,积极发言,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老师设计“鲁提辖是英雄吗”这样的主题教学活动,是不是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实质问题?阅读教学一是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本现象,着力于解决“所以然”的问题,二是在于让学生领会和习得成文规则及为文之道,着力于解决“之所以然”的问题。目前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文本现象和事实的剖析和阐释层面,对文本手法、技巧和根据则比较忽视,甚者使课堂教学走向偏颇、流于肤浅。然而,即使是对文本现象和事实的把握,也未必就抓住了实质性和关键性问题。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而言,“鲁提辖是英雄吗”这个问题,是文本的实质所在,还是拉动解决课文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是,把它作为主题活动,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合适吗?如果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语文课的语文味又何在?
其次,“鲁提辖是英雄吗”这个话题,究竟是对阅读的深层挖掘,还是对文本的背离?鲁提辖到底是怎样的人,文本其实有着鲜明的态度,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就是以除强扶弱、劫富济贫、忠肝义胆的形象出现的。在我们民族文化中,他就是一个英雄。当然,正如历史学家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解读文本可从现代的角度切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超越文本,以现代的价值观来重新定位人物形象。知人论世始终是解读文本首先要把握的根本点,读者必须认清文本意图、主旨。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是确定的,读者可以因阅读心理、偏好、立场等的不同表现出差异性,但绝不能读出完全不同于作者创造的形象本质的“另一个”来。
四要做到简约
当前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热闹繁华。然而,一堂语文课热热闹闹的,却看不到扎扎实实的训练,也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样,怎么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删繁就简,把“真”“实”还给语文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吧!当然,这种“简”并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而是将教学目标单纯化,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课堂上,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
听过许多教师的课,运用多媒体,理由就是扩大课堂容量。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大量材料的堆砌,其实已经是将传统的人灌升格为现代化的电灌了。真正有效课堂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合理地运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该写就写,该读就读,该背就背,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如教学《冰花》一文时,由于在南方很难见到冰花,为了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冰花的美丽多姿,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冰花美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就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宽大的树叶和柔嫩的小草,学生画完后师生进行点评,之后,让学生欣赏像宽大的树叶和柔嫩的小草的冰花图,学生自然便理解了这两种形状的冰花;如果当学生回答“像丰满的牡丹……”则可以让学生先欣赏牡丹图片,然后,将牡丹图片与像牡丹的冰花图进行对比,这样直观形象,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冰花的美丽多姿。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课堂不要太花哨,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真义所在!
五要调动学生情绪
现在的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且不少课文距离现在的时代已经久远。学生往往会有一种隔膜感。这就需要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这对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前一定要用心来感受它,用情来理解它,做到真正的把握它,把其中的情感充分地吃透,也就是被它感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情来上课,才能做到以情来感动学生,从而才能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当然做到这一些还只是前提,要想真正的上好一节课,还要在各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教师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教师就应该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好的导语我认为不只要附合课文内容,最重要的是要蕴含着情在其中。在第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其中,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
其次,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中学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是蕴含着作者感情的,这就要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来做到以情感动学生。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学生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系的,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学生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课文的意境,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
“入情”“动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到精读阶段,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
六要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椎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就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能够强化教学的重点,帮助突破教学难点,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有关增长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如在《丑小鸭》这课的教学中,有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提出:既然影片的改动损害了原作塑造的形象,那为什么还要改?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提问后,教师引导大家就该问题作了讨论。一番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作品追求“娱乐性”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次发问,一次思考,提高了大家发现问题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能力。因此说,教师很多时候不必拘泥于自己课前设下的教学内容,有时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探究反而更重要。在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中,很多同学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表达了敬仰之情,对他们探险产生的深远意义做了充分肯定,也有同学对探险产生了渴望。在一片肯定声中有个别同学提出余纯顺因为季节选择的错误和不愿携带CPS定位系统最终导致葬身罗布泊,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探险绝不是莽撞的匹夫之勇。老师立即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因为他的创新思维,这场讨论向纵深推进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必须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阐,“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因此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角度出发,语文课堂绝不能钳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让学生在积极的开放的思维活动中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