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方法例析

(2021-10-16 11:01:51)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王化琴

《唐诗宋词选读》是选修教材,选修课教学不同于必修课,选修课教学讲究灵活性,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特长等来开展教学,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随意地进行《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可是我发现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方法例析

有的教师仅仅是带着学生浮光掠影式地学习,有的班级学生反映一节课能上完五首诗,平均一首诗所花时间不过九分钟,没有重点,不能深入,像这样匆匆走过,学生对于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还没有什么感受就已经来到“出口”处,于是感慨学和没学基本一个样。

有的教师将诗歌欣赏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每节课每首诗都是一个流程:读诗,译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用了什么手法?其目标极为明确:一切为了高考。法国近代艺术哲学大师丹纳有言:“我们文明过度,观念过强,却形象过弱,日常的精神生活也成了纯粹的推理。”虽说这样做是为了学生的“前途”,但学生在这样的流水化作业中很容易出现倦怠感,也就是说他还在殿堂中,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寻找“出口”处了。

很显然,教材处理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选取教学的内容。比如同一个诗人的诗词,像“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些单元就要处理好精讲和略读的关系,不必篇篇精讲,面面俱到;再如相同题材却不同时代的作品,如《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作为一组“登高诗”,《菩萨蛮》(温庭筠)、《蝶恋花》(欧阳修)作为一组“闺怨诗”可以跨越时空地重组,这样对于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提升会有很大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在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中,教师如同一名引领者,当他安排好欣赏的内容与次序之后,怎样让学生在这些杰作面前停步以至于流连、感叹以至于不舍呢?我们不妨用用这些方法。

一、还原法。

2003年,孙绍振老师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书中首倡了一种细读文学经典的有效方法——还原法。根据孙老师的解释,“还原法”就是要求在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中“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这和现象学的‘还原’原则有一致之处,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形象现成的样子,而是想象把目前现成的观念或者解释‘悬搁’起来,想象出、推导出来,在原初状态,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矛盾性加以分析,从而解读文本。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也是对生活现实的反射或折射,是对生活的“变形”,“还原法”无疑也是解读唐诗宋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只是让学生像翻译文言语句一样简单地翻译一下诗句,意思应该是基本上弄懂了,但一道精神大餐,就会与学生失之交臂。

运用“还原法”,首先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联想与想象,引导他们努力揣摩,把握意象,主动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破月来花弄影”……当我们努力地还原这些诗句时,那将是怎样的丰厚收获!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句或诗歌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如教学赵嘏的《长安晚秋》时就要求学生运用想象,以流畅的文笔展示诗歌的意境。一学生改写如下:

拂晓时分,天色微明,几缕云雾在空中缓缓流动,似水无志,黯淡凄凉。汉家的宫阙在晨光中巍然耸立,显得静寂无比。天边,有几点残余的星子,一行秋雁匆匆越过关塞向南飞去,远处高楼上是谁背倚栏杆吹着长笛,那长笛声起要逗引出多少离乡之人的愁泪啊!篱笆墙边的菊花快要盛开了,晨光熹微中那片紫色更显静穆;池中的睡莲似乎愁容满面,是为那随着乍起的西风而飘走的花瓣伤悲吗?伤离别啊伤离别!家乡此时的鲈鱼正当味美,我不如归去吧,何必学那楚国的钟仪戴着南冠而空恋家乡呢?归去吧,囚徒也似的留在京城,所为何来!归去!

虽然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高下之分,理解能力也会显得参差不齐,但这样的改写方式要求他们每一个人努力地还原场景,再加上改写之后的交流活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能得到审美的愉悦。

如果只做到这一步,那对于“还原法”的理解未免粗浅。“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矛盾性加以分析,质疑寻美,才能形成具体分析文本的能力,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对于诗歌意象的“还原”。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句就可以用“还原法”来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在老朋友严武去世后失去依托,率领家人乘舟而下的漂泊途中所写。在当时情景下,岸边肯定不会只有细草,江上也肯定不会只有他孤舟一叶。诗人为何把其他东西都省掉,只让“细草”和“危樯”留在自己的视野里呢?草,本来就给人柔弱之感,加之“细”,更显脆弱;樯,船上立起的桅杆,加之“危”,更显示出他的孤独。诗人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志,一生等待朝廷重用,到老来贫困潦倒、漂泊无依。“细草”“危樯”的结合,能把诗人那漂泊途中的危难感和孤寂心很好地体现出来。再如,对诗句语序的“还原”。古人写诗作词,要受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要能够还原诗歌颠倒的顺序,还要挖掘诗人这种颠倒在诗歌表现力方面的特殊意义。怎么发掘?仍然可以用“还原法”。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现实中的动作顺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人为何这样调整?通过质疑探寻,我们可以发现:“夜色中感官格外活跃,宁静中因此而有了特别的体验,在诗歌句式的弹性和灵活中,由游移到寻求的细微之处便被作者捕捉到并形诸文字,因此,在秋夜的宁静和寂寥中,逐渐生出一种活泼的情调,对于这样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诗人怎能不乐而忘归呢?”

通过“还原法”,还原诗人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并尽可能多地还原诗中主人公的生活状态,才能更好地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之一同歌哭喜悲。以此入手分析诗歌,有利于学生从中感悟诗人独特的情感意蕴,体会诗人创造性的言语表达,学习诗人传情达意的言语智慧。可以说,“还原法”是《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一把钥匙。

二、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一种在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或未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从而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比较法是文学鉴赏中常用的方法,善加运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遣词用字的妙处。有的学生读诗时心思比较粗糙,每当默写时都免不了写错别字,这种情况每一届都有,有时我会笑称“这是代代相传的错字”。如“战士军前半死生”中的“战士”会被误写作“将士”,“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度”会被误写作“渡”,“海上生明月”的“生”会被写成“升”。其实细细想来,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对这些容易错的字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其错误率一定会大大下降。“战士军前半死生”的下句是“美人帐下犹歌舞”,上句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下句写将领们荒淫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如果写成“将士军前半死生”,那原来的对比从何体现;再如“飞度”的“度”在于表现梦境的奇异,美好的月色之下,诗人御风而行,飞过镜湖,来到天姥,而“渡”字,则要借助于船只之类的工具才能达到目的。经过比较,学生方能感受到这些细微之处,以至于再写错别字时都很不好意思了。当然借助比较法来纠正学生书写中常见的错别字,这只是诗歌教学中的最基础的工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古代诗人苦吟的工夫,在诗歌学习中,我们要能在一些字词处多做停留,带着学生去比较体味,从而习得品味语言的能力。问:“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中的“转”字有何妙处?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得到,如果这样问:将“转”字换成“照”“在”这些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在将这些词逐一代入诗歌时,就能很快还原出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并且能在比较中感受到三个词所表现的画面似乎相同,但它们的感发力绝不相同,“照”“在”显得死板呆滞,而“转”字富有动感,写出初春晴暖的阳光照在新绿的浮萍上那种光波流转的美感。再如“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我问:“咱们把这句诗改成‘菡萏香销荷叶残’,怎么样?”学生的反应很快:“不行,‘翠’字不能改,‘翠’是碧玉般的美好,是生命力的表现,能与后面的‘残’形成对照,让人想到那是满池的枯荷,翠叶不存红花凋零,怎能不触动主人公的迟暮之情呢?”“我们要注重事物之间的分别,使我们所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知识来得明白清晰。”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引进比较对象,使高下、优劣的差异突显出来。《唐诗宋词选读》中,有多少妙处在那里,关键看我们是不是有心人。

抓住意象进行比较。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花秋月、枯桐瘦梅、啼莺鸣蛩,本是无知无情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意象。各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又有所创新,在对话中,可以抓住这些意象来比较,体会其中的意蕴。如晏殊的“叶底黄鹂一两声”中的“黄鹂”意象,不妨拿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来作个比较,从而体会意象对于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再如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对话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咏梅的诗词,涵泳比较,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用比较法来体会某种感情,能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诗人表情达意的高妙之处。有人说,诗歌是用愁堆砌起来的,离别之愁、相思之愁、怀乡之愁、亡国之愁、还有说不清其实说得清的闲愁,翻开书卷它会绵延而来、弥漫天地,哀伤处令人心悸,深沉处让人回味。“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每一首诗都是不同的,就是在历史中那一个独特的时刻,由那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用他自己的方式抒写他对世事的感悟,抒发他生命中那一刻的感受。每位诗人的愁与如何表现这份愁是不一样的,在集中学习诗词的时候,我们每天面对这么多愁,如果读不出不一样就会走向疲惫甚至麻木,将它们放在一起作个比较,我们不但领略到了诗人表情达意的高妙,还能在欣赏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充实了心灵获得了成长。

利用不同的版本,通过比较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觉得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秋尽江南草未凋”好,还是“秋尽江南草木凋”好?是“渐霜风凄惨”好还是“渐霜风凄紧”更好?是“因风吹过蔷薇”好还是“因风飞过蔷薇”更妙?还有“桃源望断无寻处”与“桃源望断知何处”、“杜鹃声里斜阳暮”与“杜鹃声里斜阳树”、“人似黄花瘦”与“人比黄花瘦”、“独自莫凭栏”与“独自暮凭栏”哪一个版本表现力更强?教学中关注这些细处,才能将学生的感受力锻炼得更敏锐。如上这些例子,大可不必统一答案,只要学生敢说会说,交流沟通,互相促进,诗歌欣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不惟以上这些,还有好多方面可以考虑,如——

谋篇布局的比较。《与诸子登岘山》的首联放在结尾,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同类题材的比较。孙绍振先生说:“为了剖析经典文本的个性,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田园诗、羁旅诗、战争诗、咏物诗等等,都可以重组,在比较中得到共性的东西。

不同作家的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如在学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一板块时,可以将苏轼词和前几个专题中学过的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进行比较,思考“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到底新在哪里,以进一步了解苏轼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杜甫的《客至》、《宾至》,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永遇乐》(落日熔金),在比较中诗人的人生图景便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跨越时空的相遇,但我们感觉并没有感觉到距离是多么地难以逾越!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只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入选教材的唐诗宋词,举凡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惜春悲秋、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揽胜、思乡怀人……如行山阴道上,让人应接不暇,这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美的世界,一个陶冶性情的经典世界,一个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情感世界,当学生与这些作品、作者存在着时代、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不妨教给学生这些方法,让学生与文本展开真正的对话。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在审美感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每次在这本书中流连时,我都会有一种激动与感动,不禁想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慢慢走,欣赏啊!我希望,在我们的引领下,我们能和学生一道且行且吟,他们分享着我们的激动与感动,我们也分享着他们的激动与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