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之学生本位观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宝军
“以学生为本位”、不教之教”的教学观
正是基于对语文科性质如此透辟的认识,叶老有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口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1977年12月叶圣陶在给《中学语文》的题词中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写,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叶老的这种“不教之教”的教学理念阐明了教与学的辨证统一关系,为我们处理教与学这一对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的教授方式不应当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应是启发诱导;学生从教为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最紧要的是学到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
叶老的这种教学理念源于他的“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观。早年,他指出:“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此后,尽管出现过诸如“学生第一”、“学生为主体”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他在论述学生、教师、教材、目的、方法等众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却是一以贯之的。学生无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学生为本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学生一辈子着想”,“养成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良好习惯”等思想盖源于此。“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本身来说,就是要学生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能动性;从教师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要站在学生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启发与引导学生自求自得,让学生在如学走路、学游泳的实践中,自己动手动脚动天君。老师只是从旁“扶携”,最终达到“放手”,而决不能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