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学生在写作中成为“别里科夫”

(2021-10-18 13:25:0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张林霞

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悲剧人物:自我的缺失,话语权的主动放弃,人格的扭曲,心理的畸形……让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掩卷长思,生活当中,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又何尝没有别里克夫的影子,更为可怕的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地批量生产着作文中的“别里克夫”?

别让学生在写作中成为“别里科夫”

在语文教学中,我追求“真”的课堂,不仅是真实的真,更是真诚的真。叶老曾意味深长地指出:“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基于这样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告诫学生要抒真情,吐真言,写真话。我想真正的写作就应该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大胆宣泄,展示个性,张扬自我。但我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被所有的同行认可,很多人认为,应该给学生上上紧箍咒,让他们钻钻“套子”,比如作文训练要以议论文为主,高考时坚决杜绝学生写记叙文,因为事实证明,写议论文可以旱涝保收,而记叙文则命途难卜。现在书市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作文指导方面的书,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各种作文研讨会和交流会上,很多老师也在滔滔不绝地介绍经验:百字入题,开门见山,正反举例,不忘分析,三比(比喻,排比,对比),名句齐上,结尾照应升华。这些经验使学生顿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作文亦有公式可套,何须呕心沥血?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学生作文几乎如出一辙:司马迁、屈原、李白等古人是作文中的常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结构是作文的不二法门;结尾排比成为所谓“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

这样的作文训练,被学生戏称为“造”作文。一个“造”字,让我们从中品出一些意味——既说明学生写作时在胡编乱造,拼拼凑凑,公式化、概念化地说一些假、大、空话,又说明学生对这种程式化的写作已感到索然无味,毫无真情、激情可言。在这样的“套子”中完成的作文,可以称之为量贩式拼盘,读之索然无味,下批语时难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我想,既是“老大难”,那就绝不是几条法则、几个窍门所能解决的,它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表达技巧,更需要引领学生积累鲜活的生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挖掘内心独特的情感表达。

第一,要使学生走出“套子”,教师必须为学生松绑。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无疑是对个性化写作提法的必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凭几本课本和一支笔就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引领学生读好书,读经典,研读历史,了解时政,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在博览群书的前提下,才能彻底摒弃“钻套子”“造”作文的陋习。

第二,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要注重学生的写作养成教育。从高一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五个一”的作业:学会一个成语;背会一首古诗词并写出自己的感想;摘抄一句或一段名言警句;写一段时政要闻的点评;写一篇小作文,有感而发,可长可短。丰富的作业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自由的写作空间,使得一匹匹作文黑马腾空而起。渴望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可是学生的天性,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之余,我还组织了一些语文活动,如辩论赛,读书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使学生领略到读书写作的无限魅力,收到了难以估量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濡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作文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不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把握情感的浪花,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写作的放大镜去映照平静生活中荡漾着的激情以及平凡琐事中包孕着的深沉情感。

第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篇成功的文章不仅需要情感的迸发,也需要缜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灵性的思维,才能产生灵性的语言。没有思想的文章是行之不远的。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很多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对主题的把握就成了重中之重,甚至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危险,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利用零散时间做一些时政要闻的评论,对新鲜素材的分析点评。练习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一文多作,一材料多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评点名篇;进行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会流畅而深刻。引导学生创作出深刻有内涵的文章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写作是创作性的劳动,不是制造,更不是仿造,我们没有权利给学生套上扼杀个性、扭曲自我的“套子”,让他们在写作中成为“别里科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