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流行病”分析及诊治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自永军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我经过多次听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分析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找到相关的方法策略。
一、老师讲的时候多,学生读的时候少
阅读教学,不反对老师讲,但我认为老师的讲最好是点讲和精讲。课堂上老师的话不要过多,我提倡裸读,学生的思维不要过多受老师、教辅的影响。阅读教学中,老师讲多少,那都是老师的认为、理解,阅读本来就是个性化的,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认识,课堂上许多老师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迫”学生接受。其实,这是一种精神的“绑架”,思想自主、民主的课堂,可以是观点的碰撞,生生间、师生间相互启发,但由于老师的“权威”性,很容易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解读的个性化,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观点,课堂将是死水一潭。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总原则是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哪怕有时学生所思是错误的,如果一个学生错误的观点能引起更多学生的反思,这是再好不过了,这恰好是教学的一次契机,教师千万不要绕过。如果学生回答不全面或是不到位,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层层引向深入。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就是好事,理越辩越明,至少大家都在思考,总比那种老师一股脑儿地告诉学生,学生听也不知,不听也不知好得多。
二、碎问题多,主问题少
在课听中,我发现好多老师满堂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问,学生只能被动回答老师永远问不完的问题。细想这些问题的价值有多少,能引起学生多少有效的思考。比如,作者是谁?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们她回答是好不好……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一个问题突然跳到另一个问题,显得太突兀。问题过多过碎,文章的整体美完全被这些问题切割得荡然无存了。好多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找不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这样没有尽头,更无价值的碎问题太多太多,难怪许多学生对阅读教学没有一点兴趣。
愚者问得拙,智者问得巧。课堂的提问非常讲究艺术,课堂问题的设置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设计一两个能够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或是向文本更深处进发的主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课堂老师可以使用“追问”术,对学生穷追不舍地问,但是,不同的问题,众多的问题是一个有机体,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课堂提问也应有起承转合。这样整个课堂才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把活生生的文章无数次的切割。
三、浅表化阅读的时候多,精深阅读的时候少
由于多种原因,在阅读教学中浅表化阅读的现象比较突出,好多学生不愿意阅读,根本不想思考,更不会去沉淀思想,碎片化、浅表化现象比较突出。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书,更不要谈什么精细、精深阅读了。用流行时文和快餐阅读代替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已经成为今天必须正视的文化现象。
其实,教师对文本解读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从我们老师自身讲,要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用文字打开学生的心扉,在课堂上多开展精细化的阅读活动,师生一起把书读长读厚。
四、非语文的事做得多,真语文的事做得少
到今天,还有多少人错误的解读着三维目标,每节课总用三维目标来衡量,这样的语文课,自然上得很别扭。同时所谓的人文性也害人不浅,好多老师在课堂操作中夸大了人文性的一面,致使语文教学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不得不承认,好多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干着好多非语文的事,而真正属于语文该做的事却没有重点落实。
申卫平老师的“五问教学法”,值得学习。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写好不好?怎样写的?有什么感悟?有可以超越的地方吗?“五问教学法”包含了概括、提炼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我个人认为言语性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抓住语文的言语性,阅读教学的语文味也就出来了。
五、教参教辅的观点多,师生个人感悟的少
语文为什么越来越难教?教参教辅资料过多也是一个原因,上面讲解得很详细,好多学生只要一看都可以懂,这对语文老师可是提出了挑战,书上有的观点还给学生讲,学生自然不喜欢了。所以教师讲的内容要么是教辅书上没有,要么超越教辅书上的观点,这样学生才会买老师的“账”。
我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不看教参教辅,偶尔看时要么是查阅一下事实性的资料,要么课后去对比一下自己和别人的观点有何异同。阅读教学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贵有一个“悟”字。教学相长,在对作品进行解读中,师生都会有自己的“这一个”,我认为解读得正确与否,深刻与否,暂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开动脑筋,是否有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只要有了思考,老师逐步点拨学生就会有进步。
六、为阅读而阅读的时候多,向写作延伸的时候少
好多时候,把阅读教学狭隘化了,为阅读而阅读,为教而教,读写本来就不应该分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时候我自己也为教阅读而教阅读,只是停留在表层,仅还是在“学”的阶段,没有上升到“习”的层次,本来应该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被人为的割裂开了。
所以要让阅读教学走向深处,要让学生对阅读知识能理解,只有去运用,在运用中强化理解。建议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和写作相结合,或是仿写或是改写或是续写或是扩写……
七、阅读习题化的时候多,体验共鸣的时候少
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好多语文老师,“怎么考就怎么教”,于是语文教学习题化的做法盛行,学案应运而生,为了追求分数,许多语文老师盲目学习其他学科老师,又有了阅读教学理科化。生动有趣的阅读教学没有了,学生有的是回答不完的问题,做不完的练习。
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与作者或是书中人物取得共鸣。阅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可以多些交流,多些共鸣,真正的阅读是在放下功利心后,获得心灵的自由,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教学少些功利,我想师生会快乐许多。
八、阅读服从于考试的时候多,自由阅读的时候少
很多学校比如像衡水之类的,简直就是考试加工厂,一切服从服务于考试。阅读教学离不开考试,这没有错,很多时候服务于考试也是现实的需要,但不管怎么考,都需要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我们平时大量的阅读教学,必须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试想有时我们放开手脚,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还担心考试考不好吗?无为而无不为,有时暂时放下考试,让学生自由阅读也许是一种积蓄。
我的阅读教学有时很功利,某节课可能就是针对某个考点,突破提升,而很多时候,我和学生好像忘了考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展示,让学生心有所悟。好多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时时放不下考试,当我们经常把考试挂在嘴边时,语文就显得冰冷了,暂时忘掉考试,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的思维得到释放,精神得到对话,其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最爱学生欢迎的。
我总结阅读教学的“流行病”,只是希望把准阅读教学的脉,看到问题并试图做一些改变的尝试,当然由于我的经历,我的高度有限,很多时候可能一叶障目,但至少我在思考也在实践,我觉得自己是在进步的,这已经足矣、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