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味盎然教语文

(2021-10-06 17:24:31)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胡玉

我觉得要想把语文课上得趣味盎然,又让学生确有所获,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趣味盎然教语文

一、提升自身能力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作为训练学生能力的范本。如《狼》可以训练学生品析文言词语的能力,体会文言词语简洁有力、意味深长的表达。《听听那冷雨》可以训练学生寻找美文表达的规律,以指导自己的作文表达,如何去流露美感。

一度以来,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有种进入死胡同的感觉。上课环节固定,课堂上基本形成了这样的模式:作者介绍、词语积累、感知文意、品味语言、写作手法归纳等。课文每每上不出新意,其实是不知如何读出课文的新意,也不知如何宏观地把握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册书。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启发了我。那便是有步骤、有梯度、有层次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主问题的设计来牵动全篇文章的学习。主问题并非意味着就一个问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目的地、逐层深入地围绕着主问题展开。主问题的设计要精深,太容易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索然无味。

二、优化细节

记得去年余老师评我校五位语文老师的课时,指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思考:1.上课过程不注重细节,没有明显的过渡语、交代语、活动与内容的小结语;2.教学步骤大致相同,缺少变化,缺少灵动,应力求有点个性;3.教学语言要表现不同文体教学的色彩,语言力求简洁、雅致、正确;4.教材处理中缺少突出的重点、精细的品读,课堂教学回味不足;5.让学生安静下来深深地独立思考的平均时间不足5分钟,教师缺少耐性、风度。

的确这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课堂上多数的时候,我们好似在做题,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省略了过渡语,也不注重小结。由第一题开始到最后一题结束。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思路大致相同,模式化,缺少个人的感悟,更无特色、风格可言。

语言琐碎,甚而喋喋不休,生怕学生不明白。哪知正应了那句——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正确尚可保证,何谈简洁与雅致。也有重难点的突破,也有精美语段的品味,只是略显套路化、公式化,语言的美荡然无存,何谈回味。

有深度,我们也可以简洁;有积淀,我们也可以雅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并非偷懒;充分阅读,投入文本我们也可以做到收放自如。

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曾经听别人说过,其他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改行当语文老师。我觉得那是他们不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要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消除这种误解,我们也要善于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来展现语文的丰富多彩。如何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呢?

1.抓住读的特点,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课需要琅琅书声,朗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点。在课堂中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从而感受到读的乐趣。其实,也可以结合自己对课文贴切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如余老师在教授《狼》一文时,在学生读准、读顺、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读课文进行了再加工。在“转世积薪后”之后,加了个“啊”字,引导着学生去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屠夫此时的心理不言自明。我觉得若想深刻地理解课文,还真得在朗读上多下一番工夫了。

2.抓住文体特点,营造语文味。

是记叙文,理解叙事线索、记叙顺序是记叙文“语文味”的一个应该注意的内容。要着重理解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记叙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是突出“语文味”的重要要求。是说明文,就应让学生明了说明文体的知识性和科学性、说明语言的准确简明,去把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是诗歌,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理解意境、意象,明晰诗的启承转合,用诗歌的术语引导学生品味音韵之美。

3.抓住写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在中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缺一不可,而写作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增添文章的美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其开头入题的简洁明了;学习朱自清的《绿》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技巧;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其出乎意料的结尾之妙处;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骈散结合的句式之美。

如果说“洋思”教学理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的话,那么余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见识了另一个崭新的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